比特幣為何有價值、價格漲跌誰決定?拆解 2023 最重磅三大趨勢!
比特幣為何有價值、價格漲跌誰決定?拆解 2023 最重磅三大趨勢!
比特幣為何有價值?價格的漲跌又是誰決定的?2023 年最值得關注的三大趨勢有哪些?本文一次拆解。
比特幣為什麼有價值?價格又是如何決定的?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幣區塊鏈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塊(Genesis Block)」被挖出。一週後,第一筆測試的交易產生,在最初幾個月,比特幣區塊鏈,僅開放給幫忙確認交易的礦工使用。
這時候的比特幣,還不具有任何實質金錢價值,礦工之間會因為有趣而互相交換比特幣,但也僅此而已。
直到一年後,第一個使用比特幣的經濟交易發生,在 2010 年 5 月 22 日,一名佛羅里達州男子,同意客人用 10,000 顆比特幣兌換兩塊共 25 美元的披薩,這也被視為比特幣的第一筆交易,這天也成為比特幣歷史上著名的「比特幣披薩日(Bitcoin Pizza Day)」。

在 2010 年 5 月 22 日,一名佛羅里達州男子,同意客人用 10,000 顆比特幣兌換兩塊共 25 美元的披薩,這也被視為比特幣的第一筆交易。
比特幣的價值基礎,跟鑽石、黃金以及其他貴金屬相同, 是因為人們的共識而形成的。 換句話說,是使用比特幣的人一致認為其有價值,並達成共識,比特幣才產生了對應的價值。
比特幣的價格則和所有物品及服務一樣,是由市場的供需雙方決定的。 當供給大於需求,比特幣價格下跌;反之當需求大於供給時,比特幣價格上升。
由於比特幣的發行數量限制 2,100 萬顆、且會隨著時間供給越來越稀少,人們預計比特幣的價格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持續上升,因此比特幣也被稱之為「數位黃金」。至截稿前,約有超過 1,930 萬顆的比特幣在流通中。
回過頭看,當時的披薩以每顆比特幣 0.0025 美元賣出。若以現今(2023 年 2 月),比特幣每顆平均價格 23,000 美元計算,當時的披薩現在已價值 2.3 億美元,在短短 10 幾年內,漲幅超過 1 千萬倍。
比特幣有哪些缺點?
比特幣的發行,是透過已經寫好的數學機制設定,因此能擺脫國家或銀行單位的介入及操控;且透過網路即可執行交易,能提供使用者跨越國界、24 小時不間斷的交易服務。
此外,比特幣利用「密碼學」技術,使交易能在雙方資料都匿名的情況下發生、且被驗證,能有效減少傳統金融因個資外洩造成身份竊取(Identity Theft)的機率;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達到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防範惡意攻擊等特性。
但比特幣也不是完全沒缺點,其中,最為人詬病的特質包含:缺乏可擴展性、價格波動高、高能源消耗等 。
缺點一:缺乏可擴展性
比特幣區塊鏈目前每秒只能處理約 7 到 10 筆交易,且區塊生成時間目前平均為 10 分鐘,換句話說,在比特幣網路上的交易,最快可能也要 10 分鐘後才能被驗證,若運氣不好,剛好同時有過多的交易等待被驗證,等候時間超過數小時、甚至一天也是有可能的。
比特幣處理速度這麼慢的原因,在於比特幣區塊鏈的設計容量上限太小,能容納的交易資訊有限。
回到 2010 年,中本聰最初的設計讓每個區塊容量上限僅 1MB,意即只要區塊大小超過 1MB,該區塊就會被整個比特幣網路拒絕、並判定無效。
這個設計除了避免網路需要的容量成長太快,另一個考量是為了防止駭客利用建立龐大容量、或無限擴張容量的區塊,讓比特幣區塊鏈傳播該龐大區塊至每個節點,導致節點系統資源耗盡,癱瘓整個比特幣網路,這種攻擊也稱為阻斷服務攻擊(DoS 攻擊,Denial-of-service attack)。
但隨著比特幣網路使用人數越來越多,處理交易的時間也變得更長。若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從區塊生成時間著手;二是增加每個區塊的容量。
可惜的是,區塊平均生成時間,在比特幣被發明時規則就被寫好,能改變的地方不多。
在區塊容量方面,原本的 1MB 的容量已不敷使用。在 2017 年,比特幣進行了「Segwit 升級」,並將區塊大小從 1MB 升至 4MB。但同樣考量整體網路資料量會過於龐大,這個數字並不能輕易調漲。
因此在 2021 年的 Taproot 升級中,開發團隊著眼於降低每筆交易手續的資料量,試圖讓每個區塊能容納更多的交易筆數。不過降低交易的資料量仍也只能降到一定程度,因此缺乏可擴展性仍一直是比特幣開發人員試圖解決的問題。

缺點二:價格波動高
在中本聰的構想中,原是希望比特幣可被當作法幣使用,進行物品或服務的交換。然而,此一構想卻因為比特幣價格的高度波動性(Volatility)而受阻。
比特幣價格波動性高是公開的秘密,甚至每分每秒價格都在改變,此一特性使其無法有效為物品或服務訂出價值,其作為法幣償付的功能也大幅被削弱。
此外,截至去(2022)年年底,鏈上數據顯示,目前已開採出的 1,930 萬顆比特幣中,約有 910 萬顆比特幣聚集在少數「巨鯨(超過 1,000 顆比特幣的持有者或組織)」的手上,若這些大戶決定拋售手中的比特幣,在供應量突然增加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比特幣價格下跌。
這種資產高度集中的情況,使得比特幣價格容易受人為控制,也是造成高價格波動的原因之一。
缺點三:高能源消耗
礦工為了競爭優先記帳權,需要使用大量電力轉化為運算能力,再利用運算能力解決數學難題,以驗證區塊並添加到區塊鏈中,這個過程也被稱為 「工作量證明(PoW,Proof-of-Work)」 。
由於比特幣區塊鏈仰賴區塊在節點中達成共識,因此產生這些區塊背後的能源,是保護比特幣網路的關鍵要素。攻擊者必須花費巨資即使用大量能源才能接管網路,困難度極高,也是為什麼比特幣網路一直沒有被駭客駭入、或有鏈上交易被偽造的原因。
但在安全的背後,有著相當的代價。
2022 年劍橋大學新興金融研究中心(CCAF)提供的數據顯示,比特幣挖礦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計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0.1%,與尼泊爾(48.37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中非共和國(46.58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等國家相當。
當然也有其他反對這項指控的聲音,包含表示比特幣使用再生能源挖礦的比例高,並沒有像多數媒體報導的不環保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比特幣的機制使其必須使用能源作為網路的保護及運作,也是最具爭議性的缺點之一。
除了上面三點,比特幣的一些特質既是優點、也是缺點,為一把雙面刃。例如:「去中心化」雖然可以不受政府控制,但缺乏政府監管的比特幣網路,也常成為犯罪洗錢的溫床。交易的「不可逆轉性」雖然讓資料不可篡改,但在駭客攻擊發生時,這些被偷走的比特幣,也沒有辦法從駭客手中拿回來。
2023 年比特幣值得關注的 3 大趨勢
趨勢一:比特幣鏈上的 NFT 發展
自 2021 年比特幣進行 Taproot 升級後,增加了比特幣區塊容量。今(2023)年 2 月 1 日,基於比特幣的Ordinals協議的NFT「Taproot巫師」被挖出,開啟了比特幣 NFT 的風潮。
2 月 4 日,比特幣全網的 Ordinals NFT 發行數量為 1,000 個左右,至 2 月底,已有超過 19 萬個比特幣 NFT 被創造。
比特幣區塊鏈是否適合用來鑄造並交易 NFT,雖受到社群激烈討論,但鏈上數據顯示該應用正逐漸增加中。比特幣 NFT 後續將會如何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趨勢二:比特幣核心維護團隊全球僅剩 5 人
比特幣開發團隊目前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於比特幣相關的公司贊助,包含挖礦公司及交易所等。在熊市下,主要的贊助者公司財務紛紛縮緊,因此對比特幣核心團隊的贊助也跟著減少。
2月16日,團隊的主要負責人弗拉基米爾·賈斯珀·范德蘭(Wladimir Jasper van der Laan)宣布離職,讓比特幣核心維護團隊目前全球僅剩5人。
雖然資助模式因其資金來源的不透明,具有潛在利益衝突問題。但不可否認比特幣核心維護團隊目前仍對比特幣網路運作極為重要,未來團隊如何繼續營運,將影響整個加密貨幣生態圈。
趨勢三:2024 年比特幣區塊獎勵減半
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中本聰將比特幣網路的區塊獎勵設計為在每生成 21 萬個區塊後會減半。
目前每個區塊的獎勵為 6.25 顆比特幣,下一次區塊獎勵減半預計會在 2024 年發生,屆時區塊獎勵將降至 3.125 顆比特幣。
在過去,每當比特幣減半時,都會帶動之後的比特幣幣價上升。
比特幣上次減半發生在 2020 年 5 月,2021 年,比特幣價格突破 68,000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2016 年減半時也出現類似的情況,比特幣價格在隔年也創下歷史新高。
比特幣價格漲跌,一直是更廣泛的幣圈、投資圈關注的議題,多數預期比特幣價格上漲的機構,在 2023 年均會開始佈局,屆時可以多觀察市場動向,關注價格走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Web3+》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