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Web3領頭羊」地位快沒了?看懂 a16z 現況報告7大重點!
美國「Web3領頭羊」地位快沒了?看懂 a16z 現況報告7大重點!
創投 a16z 發布《加密現況報告》,列舉出 14 項該創投認為比起價格,能更客觀檢視區塊鏈及加密貨幣市場的指標。並列出 7 大要點,認為加密產業整體趨勢樂觀。
創投 a16z:Web3 是網路革新,不該視為「賭場」
知名創投 a16z(Andreessen Horowitz)近日發布第二年的《加密現況報告》(State of Crypto),指出新科技會在市場更迭時不斷進步,儘管加密貨幣市場進入寒冬,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並沒有因此止步。
此份報告,旨在為過去一年被大型醜聞纏身的加密貨幣產業平反,a16z 列舉出 14 項,比起價格更能客觀檢視區塊鏈及加密貨幣市場的指標。
a16z 樂觀認為 Web3 產業比起價格所反映的悲觀現況來的健康,並認為 Web3 產業,所改變的不僅是金融市場,更是網際網路的革新 ,不應將加密貨幣市場作為投機的「賭場」看待,本文整理了七大值得關注的報告重點。

《加密現況報告》報告 7 大重點
重點一:擁有更多活躍用戶、參與方式也更多元
相較令人眼花撩亂的 2021 年,今年幣價漲幅不像過去那麼劇烈,產業也步入更穩定的發展階段。在熱潮及市場對價格的過度臆測褪去後,a16z 觀察到,具有實用價值的 Web3 應用被留下、以及更多自發性的 Web3 互動正在發生。
從鏈上數據看來,每個月的活躍地址數仍持續增加,今年 3 月,有超過 1,500 萬個錢包地址,擁有發送交易紀錄,是兩年前幣圈仍在牛市時的兩倍。
對此 a16z 認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人們參與區塊鏈及 Web3 應用的管道更多元,包含 DeFi (去中心化金融)及遊戲等。光在去年,就有超過 700 個新應用上線,這些新上線的應用程式在用戶註冊時便建立新的地址,讓用戶在不用下載或連結錢包的情況下,即可開始使用。
另外,隨著鏈上工具及擴容方案的發展,讓交易手續費(Gas fee)有效降低,在過去兩年,鏈上交易總數,也因此有了超過 50% 的增長幅度。

今年 3 月,有超過 1,500 萬個錢包地址,擁有發送交易紀錄,是兩年前幣圈仍在牛市時的兩倍。
重點二:DeFi(去中心化金融)及 NFT 風潮再起
自從 2021 年風潮退去後,DeFi 和 NFT 的活動似乎再度熱絡。少了對未來價格的臆測,投機空間減少,更多自發性的有機應用漸漸增加,包含在 DeFi 的借貸、匯款、藝術及收藏品、區塊鏈遊戲等等。
NFT 和去中心化金融,似乎正逐漸實踐「革新網路經濟」的理想。在近幾個月,NFT 的買家數量、以及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的交易總額都不斷上升。甚至,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 交易總額,已連續兩個月超越美國最大中心化交易所 Coinbase。

在近幾個月,NFT 的買家數量、以及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Decentralized Exchange)的交易總額都不斷上升。
相較於 Web2 的商業模式,Web3 讓使用者及創作者,能夠真正享有數位作品的所有權,並可將作品帶到不同平台上交易買賣。此外,Web3 的商業模式對於使用者及創作者更為有利,交易平台抽成比例(Take Rate)相較於傳統 Web2 業者更低。且隨著新交易平台興起,競爭愈發激烈,為了吸引用戶,這些平台的議價能力更低,可能更進一步降低平台抽成比例。
在過去兩年,NFT 交易平台在二級市場買賣中,總共付給創作者超過 20 億美元的版稅費用。反觀 社群巨頭 Meta,在 2022 年僅付出 10 億美元的費用給創作者。然而,考量 Meta 擁有超過 37.4 億的月活躍用戶,Web3 總使用者僅數千萬人,NFT 的商業模式對創作者的友善程度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 Web2 時期,創作者能得到的版稅費用雖得到大幅改善,但隨著時間及愈發激烈的競爭,Web3 平台的抽成比例正逐漸下降,a16z 預計,未來在 NFT 場域將看到更多新商業模式的實驗及創新。

Web3 的商業模式對於使用者及創作者更為有利,交易平台抽成比例(Take Rate)相較於傳統 Web2 業者更低。
重點三:活躍開發者數量穩定增長
目前在加密產業中,每月有將近 3 萬名的活躍開發人員,自 2020 年的牛市開始,以 60% 的速度穩定增長。將近5萬個獨立地址部署了智慧合約,光在今年就成長了 40%。
a16z觀察到,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多的智慧合約被驗證、更多的開發者核心程式庫跟智慧合約互動。
此外,a16z合夥人克里斯·狄克森(Chris Dixon)也分享,他認為加密貨幣產業重要的關鍵特徵,是其作為開源程式碼的分散式計算平台(可以想像成去中心化電腦),程式碼組合能被他人重複使用、回收、並再調整應用,該關鍵特徵稱之為「組合性」(Composabiltiy)。
「組合性」之於軟體產業,就如同複利之於金融產業、摩爾定律之於硬體產業,將為產業帶來「指數成長」的力量。
因此開發人員數量的穩定增長,表示有更多的「程式碼組合」正在被創造,對於觀測加密產業增長是個重要指標。

自 2020 年的牛市開始,Web3 開發者以 60% 的速度穩定增長。將近 5 萬個獨立地址部署了智慧合約,光在今年就成長了 40%。
重點四:區塊鏈正在透過多種方式不斷擴容
區塊鏈的擴容,將帶來更多使用者、更多交易量、及更複雜的應用。Web3 開發人員也正積極使用各種方式,解決區塊鏈最根本的挑戰。
所謂的擴容,可以將區塊鏈想像成一條高速公路(Layer 1),為了解決車多擁塞問題,於是在一旁再建一條快速道路(Layer 2),用於分擔主鏈的交易量,以及分散處理智慧合約。
以 Layer2 擴容方案為例,主要功能是提升區塊鏈的擴展性、每秒交易數量、降低手續費等,解決 Layer 1(如以太坊)擴容問題。在去年,Layer 2 僅佔以太坊支付費用的 1.5%,截至目前為止,已成長至7%,超過 400% 的增幅,該數據代表有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選擇建立在 Layer2 上,a16z 預期此趨勢將持續。

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選擇建立在 Layer2 上,a16z 預期此趨勢將持續。
重點五:過去被認為不可能的技術,正逐步實現
在過去一年中,可見「零知識」系統領域的快速發展。
「零知識」(Zero-knowledge proof,也簡稱「zk」),是一種強大的基礎技術,採用雙盲的加密驗證機制,可以在證明資訊真實性的同時,維護用戶隱私。
該驗證機制被認為最完整、安全的機制,可藉由部署此機制到區塊鏈上,驗證交易資訊,並實現區塊鏈擴展性。此技術同時還衍生出眾多新的應用場景,包含分散式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
「零知識」的概念看似理想,但在技術上要實踐十分困難,也因此在眾多 Layer2 驗證機制中,向來是發展最為緩慢的領域。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理論研究後,最近幾年已有相關項目正著手發展,包含 zkSync等。
a16z 認為,「零知識」技術似乎正依循「摩爾定律」的技術步伐,進展速度將以指數進行,前景值得期待。
重點六:美國正在喪失 Web3 產業的領導地位
作為新興技術,加密貨幣需要周詳的政策和監管框架,來保障該產業能安全成長,滿足其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潛力。
但監管問題,一直是 Web3 增長的阻礙,從 2018 到 2022 年,美國加密產業開發人員的比例,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下降了 26%。
加上近期美國監管機關包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等,在缺乏明確監管框架下,對加密貨幣產業不斷進行突擊式的懲罰,更進一步將產業推至美國境外。

從 2018 到 2022 年,美國加密產業開發人員的比例,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下降了 26%。
重點七:不受價格波動影響,產品週期趨向穩定
儘管 Web3 產業仍在早期階段,但已跳脫最動盪的產業初期。跳脫短期內高度波動的市價價格視角,a16z 認為,與媒體長期關注的幣價不同,單看 Web3 應用發展,可看出產品週期更加穩定。
a16z 認為,加密貨幣產業的發展,符合「價格創新週期」(price-innovation cycle),意即價格及技術密不可分,且不斷互相提供正向回饋。在「價格創新週期」有四個階段,分別為價格(市值)、興趣關注(社群媒體動向)、新創意(開發人員動向)、新創計畫(資金動向)。
若加密貨幣價格持續上漲,將帶動更多有興趣的人加入,此類關注將有助於新創意的產生、刺激並資助新創計畫發展,進而孵化長期下來能得到廣泛採用的 Web3 應用。
「價格創新週期」推動產業不斷向前發展,形成技術浪潮。自比特幣於2009年問世以來, a16z 認為,目前加密產業已經處於第四個週期的中間, 並從長期觀點看來,許多指標都在穩定成長中。

儘管 Web3 產業仍在早期階段,但已跳脫最動盪的產業初期。跳脫短期內高度波動的市價價格視角。
「加密現況指數」將提供更客觀的數據,評估加密產業現況
除了《加密貨幣現況報告》外,a16z 也推出互動式圖表「加密現況指數」,每月更新14項指標的數據。14 項指標又細分成「創新指標」(Innovation Indicators),表示產業的「供給方」;以及「採用指標」(Adoption Indicators),表示產業的「需求方」。
「創新指標」內包含開發者數量、智能合約數量、學術文章發布量、工作搜尋量等;「採用指標」則包含活躍地址數、交易數量、交易費用、NFT 買家數量、穩定幣市場總額等。
從上述要點看來,a16z 認為價格並不能反應產業發展現狀,過度關注價格將會迷失焦點。這也是為什麼作為加密創投龍頭,a16z 推出《加密現況指數》,期望提供同業一套比財務報告更有意義的客觀衡量標準。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Web3+》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