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名要經過衛星!全世界第一個「太空錢包」是什麼?為何很難被駭?
簽名要經過衛星!全世界第一個「太空錢包」是什麼?為何很難被駭?
太空區塊鏈網路開發商 Cryptosat 與 Web3 錢包開發商 Dfns Labs 合作,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錢包」,號稱能有效增加錢包安全性,防堵物理訪問的駭客攻擊。
Cryptosat 推出「太空錢包」
要透過衛星才能完成簽名的錢包,真的會更安全嗎?
本週二(27 日),致力開發太空區塊鏈網路的初創公司 Cryptosat,宣布與 Web3 錢包開發商 Dfns Labs 合作,利用去年 5 月射上太空的加密衛星「Crypto1」,所搭載的可信執行環境(TEE)和閾值簽名方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錢包」(Space Wallet)。
據官方公告,該錢包目前暫時僅支持比特幣($BTC)交易,預計很快將支持其他區塊鏈網路。
那麼,太空錢包是如何做到保護私鑰安全的?這就必須先解釋關於平時在錢包簽名過程中,可能對私鑰造成的洩漏風險。
傳統的錢包簽名過程
平時,持有者在進行錢包交易時,都會看到跳出來的簽名彈窗,這就像是一個身份認證的過程,就如同在銀行提款時,插入提款卡後需要輸入密碼,提款卡和密碼結合的同時,銀行才能確保正在簽署交易的是錢包的持有人。
而在區塊鏈上簽名亦是如此,整個過程會提取到錢包持有者的私鑰(Private Key),並透過加密演算法,與錢包的地址公鑰(Public Key)比對,以此認證持有者的身份。
Cryptosat 表示,在以往簽名時提取私鑰的過程中,若遇到針對設備的物理性駭客攻擊,很有可能導致私鑰被竊取。此外,整個簽名過程僅僅經由擁有私鑰的對象即可完成,這代表一旦私鑰暴露在外,錢包內的資產就會直接曝險。
太空錢包如何做到保護私鑰
而太空錢包卻不同,Cryptosat 在錢包的簽名步驟中,使用了由密碼學家 Chelsea Komlo 和 Ian Goldberg 設計的閾值簽名(FROST)方案,這種方案會將私鑰的權限分配給多位簽名者,必須所有人全部同意才能確認交易,而太空錢包正是將其中一位簽名者,託管在太空中的 Cryptosat 1 加密衛星上,以此防止物理性的駭客攻擊。
Cryptosat 創辦人 Yan Michalevsky 表示,為了確保更高級別的錢包安全性,透過太空錢包進行的交易是完全可審計的,並且在可信執行環境(TEE)和閾值簽名方案的雙重保護下,任何可疑交易都騙不過 Cryptosat 的加密衛星。
此外,Cryptosat 聲稱自己的加密衛星,即使是資金最充足、國家資助的駭客也完全無法接觸到,衛星本身也有先進的監控技術,確保任何接近衛星的外部威脅都會被監測到。
尚有技術難點
不過,太空錢包也並非完全沒有缺點,其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傳輸數據的速度很慢,這是因為衛星目前停放在近地軌道,並且只有一顆,這就導致訊號無法覆蓋的同時,與地面通訊也更花時間。
Yan Michalevsky 指出,網路通訊在太空中,與地球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在地球上如果網路出現問題,只需要打開終端並重新調試即可修復,但在太空中衛星會繞地球一圈,這意味著在開始測試,找出問題所在後,還要花一個半小時左右等衛星繞回來。
不過 Yan Michalevsky 也承諾,未來將持續努力克服這項難題,目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射幾顆衛星」,力求做到覆蓋式的太空加密網路。
MetaMask是什麼?
MetaMask 俗稱狐狸錢包,是用於與區塊鏈進行互動的去中心化加密錢包,提供網頁擴充功能和行動應用程式兩種版本,由 ConsenSys Software Inc. 開發運營,能夠創建並使用多個主流區塊鏈的錢包,擁有自家開發的 MetaMask Swaps,整合多個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以太坊代幣交易,以提供最佳交易價格。根據數據,MetaMask 每月至少有超過 2100萬以上的活躍用戶,是目前最主流的加密錢包之一。
冷錢包是什麼?
冷錢包是一種儲存加密資產的硬體設備,可讓用戶完全掌握資產的私鑰、助記詞。在不使用的時候,冷錢包不會連接網路,減少被駭的風險。但缺點是,助記詞通常是手寫到紙上,所以有遺失的風險,而且對幣圈新手來說,使用門檻較高。
新手教學|什麼是助記詞?怎麼用、怎麼保存?一文看懂!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資料參考:推特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