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下一個「亞洲加密中心」?外媒揭2關鍵大讚:有吸引力!台灣業者怎麼看?
台灣是下一個「亞洲加密中心」?外媒揭2關鍵大讚:有吸引力!台灣業者怎麼看?
台灣會變成下一個「亞洲加密貨幣中心」嗎?在金管會發布加密貨幣業者指導原則後,外媒看到了台灣監管的變化,並點出台灣市場的 2 大潛力。
外媒:為何台灣可能是下一個亞洲加密貨幣中心?
台灣會變成下一個「亞洲加密貨幣中心」嗎?在台灣金管會發布「管理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 指導原則)」後,外媒《BeInCrypto》看到了台灣監管的變化,並以「為何台灣可能成為下一個亞洲加密貨幣中心」為題撰文,點出台灣市場的 2 大潛力。
潛力一:逐漸明確的加密貨幣規範
《BeInCrypto》指出,台灣的加密貨幣指導原則側重「投資人保護」,包括要求平台、客戶資產應分離保管,要針對資訊安全、冷熱錢包等建立管理制度等。
指導原則也明確提到針對「境外交易所」的規範:如果未經公司法辦理登記,並完成洗錢防制法令遵循之聲明者,境外平台不得於台灣境內招攬台灣客戶。
至於穩定幣、衍生金融產品方面,台灣交易所業者目前普遍有共識,不會自行發行穩定幣與推出高風險槓桿合約。而根據《聯合報》報導,金管會指出,穩定幣若有機會成為廣泛性的支付工具,將跟國家貨幣主權、金融穩定等議題相關,因此金管會將跟央行共同協商,探討國內未來是否能夠發行穩定幣。
虛擬資產交易管定了!金管會「VASP 指導原則」出爐,10 大規範重點一次看
潛力二:逐漸發展的加密貨幣產業
《BeinCrypto》認為,台灣以及亞洲地區之所以開始監管幣圈,是因為加密貨幣產業在該區持續成長。Statista 的數據指出,印度、香港的加密貨幣普及率都達到 20% 以上,而印尼、菲律賓也有 15%,日本則有 7%。

亞太地區加密貨幣普及率
金管會也提到,昨日出台的指導原則,就是參考歐盟、日本、韓國等國之規定而制定,發布原則後也將洽請相關業者推動業界自律,由相關公會制定規範,進一步保障客戶權益。
《BeInCrypto》指出,隨著監管逐漸明確,將提升台灣對加密貨幣交易所業者的吸引力。該媒體還提到,台灣監管機構最近向證券交易所施壓,要求其制定更好的規則,來管理高收益的 ETF 新股息計畫。不過,距離在台灣推出加密貨幣相關 ETF,可能還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
台灣適合加密產業發展嗎?在地業者、專家帶你看投資者群像!
其實,台灣到底能不能成為「下一個亞洲加密中心」或「加密貨幣天堂」的議題,早在前兩年就被討論過。知名幣圈外媒《CoinDesk》曾於 2021 年採訪台灣平台 MaiCoin 執行長劉世偉、尚澄律師事務所創辦人蔡昆洲與前立委許毓仁,能從中勾勒出當時台灣的監管政策與一些投資者特徵。
劉世偉指出,當中國在 2017 年打壓 ICO(首次代幣發行)項目時,台灣出現大量活動和資金流入。2018 年時,有許多團隊會來台灣籌集資金,當時台灣監管的寬鬆程度相對高。

雖然台灣似乎一度成為「避風港」,但蔡昆洲指出,在 2018 至 2019 年熊市期間,許多來台佈局的公司都退出了台灣市場。他認為:「台灣人非常保守,傾向把加密貨幣視為賭博工具,在 2018 年熊市時,有人投資比特幣虧損了很多錢。」
他補充,很多台灣人的錢被綁在「儲蓄」上,2020 年台灣人的儲蓄率達到 39.3%;而台灣人也比較保守,對加密貨幣也不太熟悉,「即使買了也會很快就賣掉。」
台灣前立委許毓仁則特別提到監管制度,當時金管會只使用「證券型代幣發行(STO)」法規來應對加密貨幣產業,但他認為其限制性非常高,而該法規生效以來,也只出現過一個案例。如今,台灣加密貨幣業者不但已被納入防洗錢規範,也有了「VASP 指導原則」可依循。
即使監管態度緩慢且謹慎,但許毓仁仍樂觀看待台灣成為下一個加密貨幣中心。若全球各地機構更願意接納加密貨幣,將鼓勵更多本地的投資。
比特幣(BTC)是什麼?
比特幣(BTC)是一種開放原始碼、採用工作量證明(PoW)共識機制的加密貨幣。創辦人中本聰(化名)在 2008 年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之論文,詳述其運作方式。2010 年 5 月 22 日,一位工程師首次使用 1 萬枚比特幣買到兩個披薩,讓比特幣擁有可交換實體商品的價值。因此,許多加密貨幣粉絲就把這天訂定為「比特幣披薩日」,而比特幣也是目前全球最廣為人知的加密貨幣之一。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資料參考:BeInCryptoCoinDesk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