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區塊鏈塞車問題!爆發的「Layer2」賽道是什麼?熱門項目有哪些
解決區塊鏈塞車問題!爆發的「Layer2」賽道是什麼?熱門項目有哪些
區塊鏈的「Layer2」賽道爆發,被公認為是重大的趨勢。為何區塊鏈需要分這麼多層?用意有哪些?以及市場究竟怎麽看 Layer2 的發展?本文有深度分析。
Layer2 賽道大爆發!為何被視為重大趨勢?
區塊鏈的「Layer2」(第二層)賽道爆發,被幣圈重要投資機構如 a16z、Paradigm,公認為是今年(2023)重大的趨勢之一。
從區塊鏈 Polygon、Optimism、Arbitrum,到最近當紅的 Base 與 Shibarium......等 Layer 2 解決方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加上預計今年底,以太坊坎昆升級即將登場,當中被視為最重要的升級提案「EIP - 4844」,更將直接影響 Layer2 發展,也讓更多人普遍看好 Layer2 相關項目的發展。
究竟什麼是 Layer1、Layer2?以及市場究竟怎麽看 Layer2 的發展?一起來認識。
Layer1:區塊鏈架構的地基
Layer1 指的是區塊鏈架構的基礎層,區塊鏈就如同一本巨大的分散式帳本(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由全世界的電腦節點,一起負責所有區塊鏈上的交易記帳工作,這樣可以確保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藉由分散式記帳同時,也能確保鏈上的「安全性」。
若以道路來做比喻,Layer1 就像是最常見的平面道路,所有的車輛(交易)都可以在上面行駛,且 Layer1 可以在不需依賴其他外部系統、區塊鏈的狀況下,在原生的區塊鏈上完成所有驗證及執行交易。
最著名的 Layer1 區塊鏈,包含區塊鏈始祖比特幣(Bitcoin)、以太坊(Ethereum),以及後來誕生的Solana、「Meta系」公鏈 Aptos、Sui, 以及最近上線主網的 Sei 區塊鏈。
認識Layer2前,必須搞懂的區塊鏈「三難困境」
然而,Layer1 區塊鏈有著名的「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問題」( BlockchainTrilemma ),也被稱為「三難困境」或「三難悖論」。
這個問題在 2017 年,由以太坊的創辦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提出,他表示對多數區塊鏈來說,很難同時滿足「安全性」(Secur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可擴展性」(Scalability)這三項特徵,頂多只能同時滿足兩項。
在區塊鏈中,「安全性」可透過節點數量多寡保障,只要節點越多,駭客要控制 51% 以上的節點,來達到控制整條區塊鏈的難度就越高,區塊鏈就越「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一些聯盟區塊鏈則將「安全性」與節點綁定,節點全都是知道身份、且可信賴的驗證者,但這類型的聯盟鏈仍需要信任機制,與主打「去中心化」無需信任機制的區塊鏈背道而馳。

「可擴展性」(Scalability)也可被視為,區塊鏈網路在驗證交易時的「效率」。
區塊鏈網路每個區塊的大小有限,因此交易需要被排列順序,每次可以處理的交易量也有限;此外,區塊鏈也仰賴各個節點間達到共識機制(consensus algorithm),來維持區塊鏈的交易安全性,然而當節點越多,就需要花費越長的時間來達成節點間的共識。
因此要發展「可擴展性」,往往可能需要減少運作節點數量,進而犧牲「去中心化」及「安全性」。

解決「效率」問題!「鏈上擴容」及「鏈下擴容」誕生
在區塊鏈技術發展初期,為保障「去中心化」及「安全性」,「可擴展性」(Scalability)是多數區塊鏈最先取捨的特性。為方便理解,下文將以「效率」代替「可擴展性」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隨著使用區塊鏈的人數越來越多,處理交易速度的「效率」逐漸成為問題。
用以太坊為例,以太坊區塊鏈目前每秒只能處理約 15 筆交易(15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因此當用戶湧入以太坊時,容易造成以太坊「塞車」,過多的交易需要等待被處理,造成處理速度緩慢。

在以太坊上,所有的交易均須支付相對應的手續費(Gas Fee),Gas Fee的高低取決於交易的複雜程度、以及交易的完成速度,若想快點完成交易,就需要額外加付「過路費」,讓交易提前被處理,也導致尖峰時段的手續費價格飆高,這就像是下大雨時叫計程車,可以透過加價讓讓叫車排序往前,可以更快媒合到車輛。
同樣的問題在比特幣也會發生,像是今年年初,在比特幣上發行NFT的Ordinals協議爆紅,讓比特幣出現手續費高漲、交易儲利速度變緩慢的問題。
為了解決Layer1的「效率」不足,出現了「鏈上擴容」及「鏈下擴容」兩種主要解決方案。
- 🔥「鏈上擴容」: 又稱「Layer1擴容」,指的是對Layer1本身進行技術升級,提高Layer1處理交易及數據的能力。如:以太坊基金會對以太坊進行的升級,都屬與Layer1擴容。
- 🔥「鏈下擴容」: 又稱「Layer2擴容」,這類擴容方案主要目的,是在解決Layer1主網(mainnet)的負擔。同樣以以太坊為例,以太坊的Layer2擴容,指的是一套基於以太坊而建立的獨立區塊鏈,依靠以太坊網路來確保安全性。透過將交易移到以太坊外進行處理,再把最後的關鍵結果送回以太坊上進行結算,藉此提高交易速度並降低成本。
由於Layer1擴容通常技術難度高,要對主網進行更動也需要社群共識,因此較為曠日費時,要進行升級的時間較長。
Layer2擴容方案則不需要更動到區塊鏈主網,因此在技術升級上相對較有彈性,同時也受到 Layer1安全性的保障,這些特性也造就了目前Layer2解決方案賽道百花齊放的現況。
Layer2:區塊鏈主網的擴容方案
理論上而言,所有的 Layer1 均可以發展自己的 Layer2 擴容方案,像是「閃電網路」即為比特幣的 Layer2 協議。
但目前除了比特幣外,以太坊主網在「效率」上的問題比起其他 Layer1 區塊鏈更多、使用量也更大, 因此主流敘事所說的 Layer2,多指以太坊的擴容方案。
先前的以太坊Layer2技術發展,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 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s)
- 側鏈(Sidechains)
- Plasma
- Rollup(打包)
- Validium

其中,最早期發展的技術分別為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s)、側鏈(Sidechains)、Plasma,三者目前均已沒落,取而代之的是 Layer2 最被看好的新興技術「Rollup」。
「Rollup」指的是將區塊鏈上的數千筆交易數據打包壓縮,再將壓縮後的數據同步到以太坊上,因此有時也被翻譯成「打包」,Rollup 技術主要有兩大特點:
特點一:鏈下執行
和其他 Layer2 解決方案一樣,Rollup 同樣代替以太坊,在另一個區塊鏈上先處理完智慧合約後,再將數據回傳到以太坊區塊鏈上儲存。
由於以太坊只需要做更少的工作,加上 Rollup 技術讓以太坊最後需要儲存的數據容量更小,因此可以加快交易的處理速度、並讓交易的成本更低。
特點二:批量交易
Rollup 還會把處理完的交易,批量打包壓縮成「一筆」數據,再回傳到以太坊上。因此對以太坊而言,在鏈上僅需要處理從 Rollup 區塊鏈回傳的「一筆」交易。
對使用者而言,每筆交易的成本被一起打包處理的其他交易分攤掉。
假設 Rollup 每次可以將 100 筆交易打包成一筆,而原來透過以太坊達成的每筆交易費用(Gas fee)是 100 元,使用 Rollup 後 100 元被平均分攤,所有的使用者只需支付 1 元的交易費用,藉由與其他交易一同攤銷,來降低交易成本。
Rollup 技術被以太坊創辦人布特林,認為是解決以太坊擴容性問題的最佳解方。
今年年底預計發生的以太坊坎昆升級的多個項目中,提案 EIP - 4844(Ethereum Improvement Proposal)也同被視為該次升級最重要的項目,升級過後也將直接利好 Layer 2 Rollup 賽道。
如何驗證交易正確性?認識兩種 Rollup 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 Rollups 技術有兩種,分別是「Optimistic Rollups」與「Zk-Rollups」,兩種的差異在於使用不同方法來驗證「交易的正確性」。
技術一:Optimistic Rollups
和技術名稱一樣,Optimistic Rollups 使用「樂觀執行」機制,亦即先行假設所有交易結果是正確的,遇到錯誤時再向源頭尋找錯誤交易。
藉由此種方式,可以減少區塊鏈所需要驗證的交易數量,節省大量的計算成本及時間。
Optimistic Rollups 的機制,只負責把交易數據壓縮打包到以太坊上,直到有人對交易產生質疑,才會從以太坊提出數據,從頭回溯是否有交易不誠實的問題,這種驗證方式也被稱為「欺詐證明」(Fraud Proofs)。
目前的項目代表有今年發幣的 Arbitrum、OP Mainnet(前Optimism),以及 Coinbase 使用 OP 技術搭建的最新熱門 Layer2 區塊鏈 Base。
技術二:ZK-Rollups
全名為「Zero Knowledge Rollups」,該項技術和 Optimistic Rollups 相同,會將交易打包處理後,再將結果回傳到以太坊上儲存。
不同的於 Optimistic Rollups 採用的樂觀機制,並透過「欺詐證明」(Fraud Proofs)來驗證交易的正確性。

「Rollup」指的是將區塊鏈上的數千筆交易數據打包壓縮,再將壓縮後的數據同步到以太坊上,因此有時也被翻譯成「打包」。
ZK-Rollups 採用的則是「有效性證明」(Validity Proof),在 ZK-Rollups 的機制中,總是假設所有的交易結果都是錯誤的,所以會需要先進行驗證,驗證結果無誤後,ZK-Rollups 才會先將打包後交易結果,發布到以太坊鏈上。
但ZK-Rollups最不同的是,因為所有的交易都會經過驗證才被發布,因此 ZK-Rollups 發布在以太坊上的並不是交易數據本身,而是透過 ZK-Rollup 利用密碼學打造的「零知識證明」(Zero Knowledge Proof)驗證機制——「SNARKs」或「STARKs」產出證明文件後,再將該證明發布在以太坊上。
目前的項目代表有 zkSync、StarkNet。不過,可以在證明資訊真實性的同時,維護用戶隱私的 ZK-Rollup 雖然被認為是最完整、安全的機制,在技術上要實踐卻十分困難,目前仍在技術開發階段,較少有實際應用。
Layer 2是什麼?
Layer2 中文名為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原本是為了拓展以太坊區塊鏈,而在以太坊主網(Layer1)上,再建立一層區塊鏈網路,協助打包運算需求。使用 Layer2 的好處是可以提高以太坊效率、降低 Gas 費用,並同時保有 Layer1 的安全性。 現在 Layer2 也應用於 BNB Chain、Solana 等新公鏈上,以增加公鏈的擴展性。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