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37家上市公司都持幣!哪些加密貨幣被「偏愛」?4張圖一次看懂
韓國37家上市公司都持幣!哪些加密貨幣被「偏愛」?4張圖一次看懂
雖然韓國加密貨幣市場下滑,37家上市公司卻持有1.6億美元的加密資產。多數公司直接參與加密貨幣業務,並持有穩定幣及主要加密貨幣。未來,信息披露將變得更透明,創造更安全的投資環境。
TL;DR
儘管韓國加密貨幣市場持續下滑,但企業持有的加密貨幣卻有所增加。事實上,37 家上市公司持有價值 2,010 億韓元(約合 1.6 億美元)的加密資產。
佔比最大的公司直接發行用於加密貨幣相關業務營運的加密貨幣。他們還持有穩定幣等資產作為投資儲備,或出於投資目的而購買的比特幣和以太幣。
未來,持有加密資產的公司的資訊揭露將成為強制性的,預計將有一個更加透明和安全的投資環境。
介紹
雖然韓國的加密貨幣市場持續走低,但以企業為中心的加密貨幣持有量卻在上升。事實上,根據金融服務委員會的一項調查,截至 2022 年 6 月,共有 37 家國內上市公司收購並持有加密資產。此外,上述公司持有的第三方發行的加密資產的市值估計約為 2,010 億韓元(約合 1.6 億美元)。這些調查結果表明,韓國公司正在擴大其加密貨幣相關業務,並積極投資該市場。

擁有加密資產的韓國上市公司現狀
金融服務委員會的《2022 年國內上市公司加密貨幣持有情況調查》沒有顯示詳細的公司名稱,因此很難確定哪些公司持有加密貨幣。透過自行研究發現,截至 2022 年 12 月,多家上市公司持有加密資產。其中大部分是 Neowiz、WeMade、Netmarble 等遊戲公司,或 Danal、GalaxiaMoneyTree 等經營支付結算業務的公司。持有的虛擬資產數量也相當龐大。他們的加密貨幣獲取路徑如下(註:金融服務委員會的《2022 年國內上市公司加密貨幣持有量調查》是截至 2022 年 6 月的調查結果,而作者的研究是截至 2022 年 12 月已確認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總體加密貨幣持有量可能存在差異):
- 付費獲取: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ICO、私募等方式獲取加密貨幣。
- 免費獲取:透過自研加密貨幣、空投等方式獲取加密資產。
- 交易所獲取:透過第三方發行的代幣與公司發行並持有的代幣進行交換來獲取虛擬資產。
- 提供服務:透過提供谘詢和開發服務等勞務獲取虛擬資產(作為各基金會治理委員會成員和節點驗證者參與)
- 區塊挖礦獎勵:透過營運虛擬資產挖礦業務、質押服務等直接獲取虛擬資產。
因此,上市公司透過多種途徑獲取並持有加密資產,主要是透過海外子公司直接發行加密資產來經營加密相關業務。


韓國上市公司持有的加密貨幣類型
韓國上市公司持有的前 10 種加密貨幣如下所示。這些公司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 他們直接發行或購買加密貨幣來展開自己的區塊鏈業務,主要在韓國發行的 WEMIX、BORA、NEOPIN 等區塊鏈遊戲相關的加密貨幣持有量占比最大。
- 約 517 億韓元(約 3,980 萬美元)投資於 $USDC 和 $USDT 等穩定幣。這些資金要麼作為透過 1C0 為區塊鏈項目提供資金的備用資金,要麼用於行銷和佣金目的。
- 還發現了出於投資目的而購買比特幣和以太坊等主要加密貨幣的案例。

私營公司持有的加密貨幣類型
據證實,私營公司也收購並持有虛擬資產,並透過年度審計報告透明揭露。主要是 Dunamu、Bithumb、Coinone、Cobit、Gopax(Streamy)等經營虛擬資產交易業務的公司。
此外,也有企業透過在 Gurobal Games、XL Games 等遊戲平臺上登錄 Web3 遊戲而獲得一定數量的加密貨幣。Uprise 等加密貨幣投資公司持有加密貨幣作為投資資產,如比特幣或以太幣。
即使在私營公司中,加密資產也主要由營運或計劃營運加密相關業務的公司持有,例如遊戲公司、投資公司和 IT 相關公司。此外,即使他們不直接經營加密貨幣相關業務,也存在透過參與 Klaytn 和 XPLA 主網驗證者來獲取加密貨幣的情況。
結論
許多韓國公司正在收購和持有虛擬資產,並試圖透過資訊公開揭露這些資產。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但由於目前虛擬資產會計準則的模糊性,許多公司仍麵臨困難。
此外,虛擬資產持有情況的揭露還不是強制性的。很多企業還沒有公開虛擬資產持有情況,或者沒有說明收購虛擬資產的方式,這讓投資人更加困惑。然而,從明年開始,將制定一項新規定,要求加密資產持有者揭露以下資訊。從那時起,上市公司將能夠更透明地揭露其加密資產持有量,並創造一個更安全的投資環境。預計揭露的資訊如下:
- 虛擬資產的一般資訊(名稱、特徵、數量等)
- 適用於虛擬資產的會計政策(帳戶分類、成本和重估模型等)
- 虛擬資產的取得途徑、獲取成本、帳麵價值、市場價值等資訊
- 虛擬資產市值計算資訊(交易所名稱、計算時間等)及價格波動風險
- 與持有虛擬資產有關的風險性質的資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arsBit》
- 原文作者:Jay Jo & Yoon Lee
- 原文來源:Tiger Research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