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八年了,這「五大問題」必須解決,幣圈未來才有機會帶來新的革命!
以太坊八年了,這「五大問題」必須解決,幣圈未來才有機會帶來新的革命!
這篇文章回顧以太坊八年發展,探討加密領域未解之謎,重要性至關。對於這個領域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無論是個人還是風險投資者,都依賴於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以太坊現在已經八年了,而我已經陪伴了其中六年。
我們現在知道去中心化的加密網路適用於什麽,以及如何擴展它們。我們在目前對加密網路的理解中還有許多寶貴的收獲。
然而,加密的終極目標是什麽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謎。盡管迷霧正在逐漸消散,但它仍然存在。
對於在這個產業剩下的一些重大問題,無論是個人還是在我的風險投資職責中做資本分配決策,都依賴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其中有許多未解之謎。加密產業的所有風險投資家和開發者都在試圖更準確和更快地回答這些重大問題,超過他們的競爭對手。
我花了一些時間來確定該產業留下的一些最大問題以及我對它們的看法。
#1:許多超級鏈還是單個超級鏈?
我們知道以太坊將如何擴展。
Rollups 已經將以太坊的區塊空間擴展到了豐富的 Layer2 區塊空間。在 2020 年和 2021 年,我們在理論上討論過這個問題,而在 2022 年和 2023 年,我們看到它開始投入生産。
但是有很多團隊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執行著同樣的願景。Optimism 超級鏈!Arbitrum Orbits! zkSync 的 ZK Stack!Polygon Supernets! Eclipse! 有太多不同的方法來構建 Layer2!
生態大爆發!OP超級鏈是什麼?OP Stack如何帶動Layer2?
每一種方法都代表著一種戰略,將以太坊 Layer1 的區塊空間擴展到網路的最遠角落。我對加密的終極目標是,一條區塊鏈可以找到它的位置在網路的每個角落,而以太坊正在生成各種不同的區塊鏈,每個區塊鏈都有其獨特的專長,來填補網路的空白。
但問題仍然存在:
- 我們是否需要那麽多不同的 Rollup 標準?或者只需要一個架構就夠了嗎?我的區塊鏈帝國模型是否自然擴展到「以太坊 Layer2 上的帝國模型」?
- 或者以太坊的 Rollup 中心路線圖是否從根本上降低了其它 Rollup 標準的進入門檻,産生了更多的 Rollup 戰略的多元平衡?
- 應用程式特定的 Rollup(roll—apps)能否在經濟上證明自己的合理性?
- 還是經濟學會迫使所有應用程式彙集到少數主導的 Rollup 上?
- 經濟和可組合性激勵是否會迫使走向單一的龐大以太坊 Rollup,正如 Vitalik Endgame 中的其中一種結果所示?
- 我們今天可以預測這個理論上的贏家將具備哪些特性?
更少的 Rollups?
Rollups 有成本,只有一些應用能夠僅基於經濟因素來證明建立和維護 Rollup 網路的成本是合理的。這些應用程式將不得不找到一個更一般化的產業,一些一般化的 Rollup 將競爭提供最便宜的地産。
這個觀點還涵蓋了一些可組合性的好勢頭。當更多應用程式在同一鏈上運行時,選項增多。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部分越多,整體越大。人們自然而然地遷往城市,而 Rollup 經濟學也是如此。誰能建造最大的城市?
更多的 Rollups?
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會降低!隨著技術的成熟,Rollup 部署的固定成本會隨時間減少。
雖然不斷發展的 Rollup 似乎難以忍受,但研究和創新的其它產業可以幫助控制這一點。同質化的區塊空間,抽象層,跨鏈執行,合約調用,共享排序和離鏈意圖都將有助於終結 10,000 條鏈的混亂。
在一個鏈上有每個應用程式共存是令人欽佩的,但對於單一鏈來說,存在著規模的基本限制。雖然透過多個 Rollup 的水準擴展似乎混亂,但在多個方面還有許多研究和開發的機會。
多元化的路徑?
以太坊超級鏈的未來是令人信服的,但它並沒有完全解決 Layer2 的可組合性問題。
以太坊的 Rollup 中心路線圖提供了一條路徑,透過簡單地允許根據需要部署鏈來實現無限擴展。如果一個 Layer2 變得擁擠,只需啟動另一個即可!但這種策略爲以太坊提出了 Solana 社群非常樂意告訴你的新問題 —— 主要是可組合性問題。
像 OP Stack 這樣的 Rollup SDK 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共享的標準和同質化的區塊空間是重新組合不同鏈回到一個單一的執行層的一個巨大的第一步,但這次是無限規模的。增加一些共享執行,跨鏈合約調用,一些 UI 抽象,我們的 Layer2 超級鏈擁有了無限的規模。
只是有一個問題。
Optimism 、Arbitrum、Polygon 和 zkSync 都希望這樣做。
前進的道路
如果 Optimism 超級鏈被認爲是 1,000 條不同的鏈,那就太好了,但 Arbitrum 仍然使用一種不同的語言作爲 Optimism,就像所有其它 Layer2 SDK 一樣。
這就是爲什麽 Arbitrum 的超級鏈版本看起來不像 Optimism 的版本。Arbitrum 對單一統一的超級鏈願景感興趣,其中通用的可組合性機制將任何和每一個鏈綁在一起。
Arbitrum 並不是在製造另一個超級鏈,而是在這些鏈之間的空間工作。這個關注點是以太坊 Layer1 和超級鏈結算之間的互通性層。一旦超級鏈就其內部狀態達成一緻,Arbitrum 希望專注於在集體的最終性透過發布到 Layer1 之前的鏈間結算的研發努力。
這是一個令人信服的願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看到上面的兩個部分實際上是一樣的。可能有一個未來,其中存在許多 rollups,鏈可組合性技術的創新允許它們混合在一起,模糊成爲一個單一的超級鏈。或者…這些技術不起作用,達到真正無縫的可組合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只有一個單一的 Rollup。
所以,以太坊的未來是…
- 幾個不同的多鏈經濟區?(超級鏈)
- 一個可組合的超級鏈?
- 一個單一的整體 Rollup?
以太坊Layer2賽道衝向Stage2!一次看懂「五大領跑者」項目
#2:在 Rollup Stack 中,價值是如何被捕獲的?
每個 Layer2 團隊都希望在加密產業中傳播他們的鏈開發套件。有 OP Stack、ZK Stack、Supernets、Orbits 等,肯定還有更多的跟進。
他們爲什麽要製作這些東西?Layer2 從他們鏈的複製部署中有什麽好處?由於分叉是無需許可的,當分叉是免費的時候,Layer2 代幣如何捕獲價值?分叉的過程中將代幣分叉出去。爲什麽一個被分叉的 OP——Stack 鏈願意向 OP Collective 支付費用?有什麽激勵?
- Mantle,最大的 OP Stack 分叉之一,分叉了一個較舊版本的程式碼庫,並表示他們目前沒有計劃加入即將到來的 Optimism 超級鏈。他們打算爲自己保留自己的排序費用。
- 與此同時,Base 將其 15%的排序費用貢獻給 Optimism Collective,有效地變成了 OP 代幣。所以,作爲 OP——Stack 的一個分叉,Base 爲 OP 貢獻了價值,但 Mantle 沒有。
這是什麽原因?這兩條鏈之間有什麽區別?答案是:治理。沒有治理,我們有不同的、混亂的、雜亂的鏈。有了治理,我們有同質化的區塊空間、程式碼重用和共享的可升級性。有了這些屬性,我們就有了開始融合 10,000 多條雜亂鏈成爲一個無鏈使用者體驗的基礎。
這就是爲什麽我對 Optimism 的策略和路線圖比其它所有的都感到特別被吸引的原因。Ben、Jing、Karl 和 Optimism 團隊跑過了以太坊擴展的想法迷宮,並在任何其它團隊之前得出了治理的邏輯結論,並從第一天開始一直在「走困難的路」,搞清楚去中心化的治理。所有其它的 Rollups 都在技術優勢上競爭,但最終,那將耗盡,他們將不得不開始搞清楚他們的長期治理策略,一旦他們得出那個邏輯結論。
與此同時,OP Stack 可以吸收其它人開發的最好的技術,同時努力挖掘一個不可分叉的治理護城河。
「爲什麽治理是 Rollup 競爭的邏輯結論」是一個超出這篇文章範圍的宏大主題。這必須非常深入的研究 Optimism 的兔子洞,讓你自己弄清楚。
然而,我對此還有以下疑問:
- Layer2 在吸收周邊技術時,像 OP Stack 這樣的通用、模塊化架構是否能夠吸收最好的 Layer2 技術,就像我們看到的以太坊 Layer1 那樣?
- 加入超級鏈的激勵力度有多大?這個問題是評估「治理有效性」的代理;Layer2 治理能夠變得多麽有效?它是否足以將一堆雜亂的鏈連結在一起?
- 如果跨鏈可組合性創新不産生所需的創造無鏈體驗的效果,治理可以利用哪些其它因素來增加 Layer2 代幣價值捕獲?
那 Rollup 基礎設施提供商呢?
治理只是 Layer2 價值捕獲方程的一半。即使 Layer2 SDK 能夠捕獲代幣價值,他們仍然必須應對「其商業模式中 RaaS 大小的漏洞」。
如果我們認爲將會有很多的 Layer2 Rollups,那麽這意味著將需要有基礎設施來託管所有這些 Rollups。
這就是像 Conduit 和 Caldera 這樣的公司出現的原因。他們希望託管盡可能多的 Rollups,以捕獲 Rollups 産生的部分費用。
像 Conduit 這樣的 Rollups 作爲一種服務與像 OP——Stack 這樣的 Layer2 SDKs 進行了拇指大戰。RaaSs 希望收費,而 Layer2s 也希望收費。平衡點在哪裏?
我看到的有兩種結果:
- RaaS 供應商希望獲得所有費用,並將試圖繞過 Layer2 團隊來阻止他們。
- RaaS 供應商將接受他們受制於 Layer2 團隊,並將簡單地接受他們被給予的任何費用。
我在這裏有 Layer2 偏見,所以這種推理可能需要被檢查,但這就是我看到的。假設 RaaS 供應商是最貪婪的,並希望要 #1 中所提到的東西。
RaaS 供應商:「我們擁有所有基礎設施;當軟體可以自由分叉時,爲什麽我們需要向軟體納稅?」所以,RaaS 供應商只是取得 OP Stack 並幫助團隊使用他們的 RaaS 部署 OP Stack 鏈,並且他們收集他們營運的所有鏈的排序費用,而 Layer2 代幣得不到任何東西。他們甚至可以透過幫助他們的所有鏈共享排序來解鎖一些鏈可組合性的好處。
這裡的問題是,我們回到了治理問題。生産大量的鏈並不是一個足夠的結果,雖然有一個單一的 RaaS 供應商解鎖了一些共享排序的好處,但這遠遠不足以産生一個成功的超級鏈所需要的無鏈結果。如果一個 RaaS 希望嘗試在 Layer2 SDKs 上贏得大戰,他們…需要成爲他們自己的 Layer2 SDK。這意味著他們正在進入 Layer2 競爭的舞台,他們最終會發現需要在 Layer2 技術創新、業務發展和治理等方面展開工作。
RaaSs 如何實際上去中心化他們的 Layer2 技術堆疊,如果他們的重要競爭優勢是他們在物理位置運行物理硬體設備?如果任何 RaaS 透過運行每一個 Layer2 鏈産生了一個壟斷,所有的 Layer2 都集中到那一個 RaaS 託管中心。爲了去中心化,RaaSs 將需要研究所有其它 Layer2 已經工作了多年的同樣的事情。
所以,這將他們推入 #2。RaaS 將成爲 Layer2 團隊的服務提供商,並將不得不與其它有競爭力的 RaaSs 競爭費用,因爲 Layer2 團隊使用他們的反壟斷權杖確保沒有一個單一的 RaaS 産生一個壟斷,給予 RaaS 對 Layer2 SDK 過多的權力。
#3:LST 的平衡點在哪裏?
在這裏,我有些矛盾。我理解市場力量將迫使單一流動 LST 趨同的令人信服的論點。我並不天真地忽視這些因素。但我也不是那麽悲觀,以至於我願意「輕易地妥協」,當面對與以太坊核心社群堅定持有的價值觀和信仰相抵觸的力量時。這裏並不只是市場力量在起作用。
此外,一個 LST 的主導地位與次級 LST 進行吸血鬼式攻擊的動機是相關的。當一個 LST 超越其基礎時,吸血鬼攻擊的慾望和力量相應地增加。這至少在短期內,可以打破主導 LST 的平衡。
關鍵的問題是:
- 以太坊社群願意走多遠來確保 LST 的多樣性?
- 抑制單一 LST 優勢的工具有多有效?
- 如果(何時?)一個單一的 LST 實現了完全的壟斷,這會多大程度地侵蝕以太坊的核心價值觀?
對我來說,多元主義的價值深深地吸引了我進入這個產業,我希望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能看到更多的這種價值。
如果我們最終確實彙整合爲一個主導的 LST,那麽到達那裏需要多長時間?慢一點是不是更好?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們還有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構建哪些防護欄?
我們最近看到,對於在 Arbitrum 上向 $stETH 提供的 $ARB 代幣激勵的投票被否決,主要是因爲對 Lido 在以太坊上的主導地位的擔憂。如果這裏只有「市場力量」在起作用,那麽這次投票應該是透過的。
#4:Solana 會被併吞嗎?
Solana 和以太坊是否會作爲獨立的生態系發展,還是它們之間的界限會融合?如果它們融合,以太坊對 Solana 有多大的引力?
沒有人能夠有效地反駁我對區塊鏈的帝國模型,還有一堆類似的論文(Fat Protocol、Layer1 是貨幣)都與它相一致。Layer1 正在爲完全的主導地位進行激烈的競爭,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區塊鏈最終會吞併所有其它的區塊鏈。這是開源系統的本性,特別是當你加入經濟激勵的火箭燃料時。
Layer2太多了!鏈下生態系龐雜化,Solana創辦人:恐怕活不久
Solana 在我看來與其競爭對手有所不同。它不是 EVM 的 Layer1 分叉,其中它創造的任何價值最終都會回流到以太坊生態系。它不是 Cosmos,沒有實際的結算層或神聖的 Layer1 貨幣。它不是比特幣,所有的非比特幣價值都被剝離和刪除。
Solana 擁有它的虛擬機、擴展策略和 Layer1 資産:$SOL。Solana 的整個技術堆疊都不是以太坊,這使它盡可能遠離以太坊的引力。這種策略對我來說很有意義,因爲以太坊似乎吞噬了其產業內的一切。對於任何非以太坊 Layer1 來說,最好的生存機會就是遠離以太坊的影響。
然而,Solana 並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中。Eclipse 正在將 Solana 的虛擬機移植到以太坊上,將 Solana 的執行結算在更大的結算網路上:以太坊。
我認爲 Eclipse 是「Solana 技術對 $SOL 價值的背叛」,並選擇加入以太坊的貨幣網路和結算層。Eclipse 實現了 ETH—maxi,即所有好的技術最終都會找到它的方式來到以太坊,特別是當它只是一個執行層,一個可以從少數結算層脫離,加入更全球化的層時。
那麽,未來會發生什麽?Solana 能保持其邊界嗎?
或者,更真實的是,無論一個 Layer1 距離以太坊的引力有多遠,最終以太坊都會吞噬你,你從少數派網路轉向多數派網路的時間越早,你的處境就越好嗎?投奔以太坊的動力有多強?
#5:我們如何實現鏈上價格發現?
我們在 Bankless Ventures 關注的一些最令人興奮的交易圍繞著這個問題。在鏈上進行價格發現,而不是透過 幣安,將爲整個產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價格發現代表了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系統之間的權力平衡,到目前爲止,價格發現是中心化陣營牢牢握著的獎盃。
如果去中心化系統要「勝出」,我們需要那個獎杯。加密經濟系統是真理機器,但現在,關於加密價格的真相並不是來源於託管資産的系統。我們需要在這裏實現完全的閉環。加密貨幣産生了資産,並需要成爲它們價格的預言機。
至少,這就是我們需要達到的地方。有各種有希望的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傾向於去中心化系統,但不清楚這會帶我們走多遠。幣安(Binance)擁有 1 毫秒的出塊時間優勢。沒有任何去中心化系統將能夠跟上這個速度,價格發現自然會趨於最有流動性和更新速度最快的預言機。
我們如何在鏈上實現這個?
Uniswap Hooks 和意圖產業中蘊含著有望打破力量平衡的創新。意圖可能是這裡的關鍵。有一個價格發現的產業發生在 CEX 和 DEX 之間的空間。這個模糊、未定義的空間是造市商和 MEV 機器人做出決策和執行交易的地方,而不是在任何特定場所。以太坊的空間港口需要適應這個存在的層面。我們需要建立支持在鏈上 DEXs 和在鏈與 CEXs 之間的空間裡穿梭的無盡種類的飛船之間的交易的基礎設施,這樣我們就可以鼓勵它們更接近我們,遠離幣安。
只要我們的加密系統生活在 CEX 價格發現的陰影下,我們將永遠是自己的劣質版本。實現鏈上價格發現將是我們產業成熟和複雜性的最重要的信號之一。
這是沒有商量空間的;我們需要這個。如果沒有鏈上價格發現,加密實驗在某種重大方式上已經失敗。
産生鏈上價格發現的機制肯定會是加密貨幣最有價值的基礎設施之一。它也不一定是單一的靈丹妙藥!Uniswap 和 AMM 是加密貨幣工具帶中用於産生鏈上價格發現的巨大資産,但需要更多類似的機制。
誰將建造它,它看起來像什麽?
結論
這篇文章涉及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
2023 年,人們還會提出許多關於加密貨幣的其它「問題」;這些只是我首先想到的五個大問題。
- 在其以 Rollup 爲中心的路線圖的背景下,以太坊的可組合性和鏈抽象是如何工作的?
- 在以太坊的以 Rollup 爲中心的路線圖中,價值如何確定?
- LST 對以太坊的威脅有多大,它的未來有什麽展望?
- 以太坊和 Solana 之間的未來關系是怎樣的?
- 我們如何在鏈上實現價格發現?
這些都是宏大的問題和答案。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多種策略、機制和項目。這就是爲什麽 Web3 開發者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如此關鍵:沒有人能夠單獨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裡提到的所有問題中,實現鏈上價格發現似乎是最複雜的,因爲這是所有加密系統都會遇到的問題,無論你發現自己在哪個陣營。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原文作者:David Hoffman, Bankless
- 編譯:深潮 TechFlow
Layer 2是什麼?
Layer2 中文名為第二層擴展解決方案,原本是為了拓展以太坊區塊鏈,而在以太坊主網(Layer1)上,再建立一層區塊鏈網路,協助打包運算需求。使用 Layer2 的好處是可以提高以太坊效率、降低 Gas 費用,並同時保有 Layer1 的安全性。 現在 Layer2 也應用於 BNB Chain、Solana 等新公鏈上,以增加公鏈的擴展性。
以太幣($ETH)是什麼?
如果說,比特幣是像黃金的保值防守型資產,那麼以太幣就是波動比較大的科技股。簡單來說,你可以把以太坊想像成一個 App Store,它讓全世界的工程師可以寫各式各樣的 App 放上系統,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App 被稱為 DApp(Decentralized App),必須依賴眾多礦工才能運作,而以太幣就是在這個以太坊世界所使用的貨幣,在裡面做任何事都需要使用它。
加密好好學|第三天:菜鳥學習基本款—比特幣、以太幣、狗狗幣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