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 14 歲生日快樂!3 分鐘回顧「加密貨幣始祖」怎麼誕生的?
比特幣 14 歲生日快樂!3 分鐘回顧「加密貨幣始祖」怎麼誕生的?
美國時間 1 月 3 日,推特上出現許多比特幣($BTC)慶生文,慶祝它的 14 歲生日。1 月 3 日為何是比特幣的生日?而比特幣又是怎麼誕生的?
在「金融海嘯」中誕生,比特幣創世區塊迎來 14 週年
美國時間 1 月 3 日,推特上出現許多比特幣($BTC)慶生文,慶祝它的 14 歲生日。1 月 3 日為何是比特幣的生日?而比特幣又是怎麼誕生的?
UTC 時間 2009 年 1 月 3 日下午 6 時左右(台灣時間 1 月 4 日凌晨 2 時),比特幣匿名創辦人中本聰挖出創世區塊,並獲得 50 $BTC 的區塊獎勵。當時,中本聰在區塊中紀錄當天《泰晤士報》的新聞標題「財務大臣正站在第二次拯救銀行的邊緣」。
在挖出創世區塊後,中本聰又在 1 月 12 日向比特幣開發者哈爾芬尼(Hal Finney)轉帳 10 $BTC,這是有史以來第一筆比特幣交易。
2008 年 10 月,中本聰發表比特幣論文
而中本聰為何要把這條新聞記在區塊鏈上?這就要追溯到 2008 年重創全球的「金融海嘯」。當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受到次貸危機影響而倒閉,債務甚至超過 6,000 億美元。
該倒閉事件成為壓垮華爾街金融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金融風暴瞬間吹到全世界,導致許多企業倒閉、民眾失業或信用破產。為了拯救大型金融機構,美國展開 7,000 億美元的紓困方案,此舉在當時引發巨大爭議,有部分人則對所謂的「中心化金融機構」失去信心。
同年 10 月,中本聰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論文,強調比特幣是無需金融機構協助,可以點對點交易的電子支付系統。
2010 年,比特幣首次買下實體物品
雖然中本聰創造了比特幣,但當時只有少數開發者、密碼學者知悉,直到這個技術被放到網路 BBS 佈告欄之後,才慢慢進入網友的視野。當時要挖比特幣的難度不高,只要使用一般的電腦就能參與。
2010 年 5 月 22 日,一位協助維護比特幣網路的工程師,用 1 萬顆比特幣換到 2 塊披薩,當時 1 顆比特幣僅價值 0.0025 美元,但這是比特幣首次實現購買實體物品的「商業交易」。因此,許多比特幣粉絲將這一天訂定為「比特幣披薩日」,每年都會舉辦相關慶祝活動。
時至今日,這 1 萬顆比特幣的價值竟高達 1.68 億美元(以現價 16,800 美元/$BTC 計算)。
隨後,加密貨幣產業在近十年間快速發展,而比特幣也成為最廣為人知的加密貨幣。以下是比特幣過去 14 年重要大事記:

比特幣(BTC)是什麼?
比特幣(BTC)是一種開放原始碼、採用工作量證明(PoW)共識機制的加密貨幣。創辦人中本聰(化名)在 2008 年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之論文,詳述其運作方式。2010 年 5 月 22 日,一位工程師首次使用 1 萬枚比特幣買到兩個披薩,讓比特幣擁有可交換實體商品的價值。因此,許多加密貨幣粉絲就把這天訂定為「比特幣披薩日」,而比特幣也是目前全球最廣為人知的加密貨幣之一。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