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遊戲「劍已出鞘」!輝達、網易、字節怎麼佈局?3關鍵一次看懂
AI 遊戲「劍已出鞘」!輝達、網易、字節怎麼佈局?3關鍵一次看懂
輝達的首席科學家 Jim Fan 和他的團隊在遊戲行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將 GPT-4 引入《當個創世神》(Minecraft),創造了一個名為 Voyager 的全新 AI 智能體。
最近,輝達的首席科學家 Jim Fan 等人給遊戲行業來了點“科技與狠活”的震撼,竟然把 GPT-4 裝進了“當個創世神”(Minecraft),催生出了一個全新的性能完勝 AutoGPT 的 AI 智能體——Voyager。
有趣的是,它不僅可以根據遊戲的反饋自主訓練,而且還能夠自行寫代碼推動遊戲任務,在遊戲中進行全場景的終身學習,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自學成才。因此,網友們大膽推測:未來的遊戲,就是由大模型帶動 NPC 來玩的吧?

Voyager 的出現,引爆了遊戲科技創新的新思路——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遊戲的設計與規則當中,建立一種新的交互和探索方式。
隨著 AI 技術的“爆發式”發展,AIGC 與遊戲產業的深度結合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從 PC 遊戲到手機遊戲再到 VR 遊戲,每次遊戲形態的變化都是基於技術的一次重大革新。
如今,通過 AIGC 的先進技術,遊戲設計者可以為遊戲發燒友們打造更加精細、多樣化的沉浸式遊戲世界,從而提升其遊戲的品質和用戶體驗。
AI+遊戲,蓄勢待發
為了實現更加深度和廣度的遊戲創新,遊戲的製作層面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和標準,以保證質量和效率。一般來說,遊戲製作流程大致分為立項、設計、開發、發布、運營幾個部分。
立項階段需要確定遊戲的類型、風格、目標用戶、市場競爭力等要素;設計階段是對遊戲的核心玩法、劇情故事等進行詳細的設計和描述;開發階段是利用遊戲引擎和工具,將遊戲設計的內容用程序代碼實現;發布階段是將遊戲上架到各個平台,進行市場推廣和宣傳;最後則是遊戲正式上線後的運營階段,需要企業持續地進行數據分析、用戶反饋、內容更新等。

而 AI 與流程中各個階段的結合將極大地提升遊戲製作的生產效率、標準化方面,並激發新玩法的產生,給玩家帶來新的樂趣。
為了讓 AI 能夠更好地來輔助遊戲製作的各個環節,這裡將介紹一些利用 AI 進行遊戲製作所需的技術支撐:
◉ AI 策劃
提到策劃,自然少不了強大 AI 輔助工具 ChatGPT。利用 ChatGPT 進行遊戲策劃,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思路,一是文本,二是代碼。

一方面,從 ChatGPT 擅長的文本生成能力出發,用來生成遊戲的劇情、對話、任務、角色設定等文本內容,為遊戲策劃提供靈感和參考。
另一方面,利用 ChatGPT 的代碼生成能力,用來生成遊戲的 UI、音效、動畫等代碼內容,為遊戲策劃提供便利和效率。除了 ChatGPT 之外,Inworld 也可以幫助創作者創建出有趣和有生命力的角色。

Inworld 提供了一個 AI 虛擬角色的創建平台,用戶可以藉助該平台快速生成並在遊戲中應用 AI 角色。同時,因 為Inworld 基於 GPT-3 來構建系統,所以能夠通過 prompt 生成具有記憶、個性和實時交互能力的虛擬角色,並使用 Inworld SDKs 將這些 AI 角色進行整合。
還有其他 AI 工具,例如文心一言和通義千問,能夠使創作者方便、快捷、低成本地構建模型,也是 AI 遊戲策劃的不錯選擇。
◉ AI 美術
如果說 ChatGPT 是 AI 策劃的“神器”,那麼 Midjourney 就是 AI 美術的“法寶”。
Midjourney 是一款 AI 生成算圖工具,輸入文字就會產生圖像,它在圖片領域給眾人帶來的震撼,以及它對設計領域的顛覆,完全不亞於 ChatGPT 對文字領域的重塑和解構。

在遊戲開發領域,Midjourney 可以根據用戶輸入的文字或內容,自動生成各種遊戲元素,包括:
- 遊戲素材:像素藝術、卡通風格、寫實風格等;
- 遊戲場景:賽博朋克、奇幻世界、恐怖氛圍等;
- 遊戲角色:人物、動物、怪物等;
- 遊戲特效:火焰、冰霜、閃電等。
和 Midjourney 有所不同,Stable Diffusion 可以為創作者提供更高質量和更高分辨率的圖像。它是一種基於擴散過程的圖像生成模型,通過模擬擴散過程,將噪聲圖像逐漸轉化為目標圖像。這種模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可以生成具有多樣化效果和良好視覺效果的圖像。

除此之外,Stable Diffusion 可以通過生成多樣化、修復損壞的圖像、應用特定風格到圖像上等方式,輔助視覺創意的實現,這些功能都將為遊戲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工具和素材。
同樣具有美術創作功能的 AI 工具還有 NovelAI、Segment Anything、Avatar Cloud Engine(ACE) for Games 等,這些工具能夠很好地掌握畫面的整體風格並創作出相似畫風的各種作品,創作者可根據自身需求自行進行選擇。
◉ AI 音頻
除了美術創作,音頻創作也是遊戲製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幸運的是,AI 工具在這方面也可以給創作者提供強大的支持和幫助。

利用 AI 工具進行音頻創作可以節省創作者的時間和成本、提高創意和效率、拓展音樂的可能性和多樣性。例如能在幾秒鐘內製作原創歌曲的 Boomy、可以為不同的用戶和場景提供定制化音樂 Mubert、能夠根據文本生成高保真音樂的 MusicLM 等。
◉ AI 編程
在編程領域,雖然 AI 目前還不足以完全替代程序員來編寫複雜的遊戲客戶端,但它可以輔助程序員生成一部分簡單的代碼或基於已有的代碼進行拓展。例如,遊戲創作者可以利用 GitHub Copilot 來編寫遊戲邏輯、優化代碼、測試與迭代等,也可以利用 GPT-4 的代碼生成能力來創建完整的程序或代碼片段。

AIGC,方興未艾
AI 技術的勃興為遊戲行業悄然向 AIGC 轉變提供了基石。無論是遊戲公司,還是遊戲發燒友,又或者是技術愛好者與研究人員等,都樂此不疲參與其中。我們將分享國內外一些有趣的案例,供大家了解目前的實際應用情況。
◉ 國外創新湧現
遊戲本身所追求的虛擬空間中強沉浸感與 AI 在泛媒體中的應用不謀而合。在過往時光,《Roblox》、《我的世界》、《塞爾達》、《動物森友會》、《模擬人生》等擁有自由開放的虛擬世界的遊戲贏得了世界範圍內玩家的買單。
他們中的一部分屬於元宇宙遊戲的範疇,但還未在遊戲製作層面真正應用 AI 技術。而新秀 AI 公司絕大部分都在海外地區,這也為海外遊戲行業學習技術提供了方便。
早在 2018 年,R 星出品的《荒野大鏢客 2(Red Dead Redemption 2)》就以其高智能 NPC 與真實的人機交互轟動業界,玩家完全能體會到真正的《西部世界》並參與其中。

但部分遊戲高玩不滿足於此,例如《騎馬與砍殺 2:霸主(Mount & Blade II: Bannerlord)》中一位名叫 Bloc 的玩家就開發出一款基於 ChatGPT 的對話 MOD,能夠實現 NPC 根據玩家的提問進行動態反饋。

同樣的嘗試還發生在學術界內。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與穀歌合作創建了一個名為 Smallville 的遊戲 Demo,並發表於學術論文《Generative Agents: Interactive Simulacra of Human Behavior》中。

該試玩版本將 ChatGPT 的數據庫與自定義代碼結合製作出 25 個獨立 NPC,從而突破固定腳本與無記憶特徵的遊戲 AI 行為邏輯。遊戲風格類似《星露穀物語》,玩法近似《模擬人生》,但 NPC 變得更為身臨其境,也能夠模擬人類行為並測試社會系統與理論。
除了讓遊戲 NPC 更類人,輝達的首席科學家 Jim Fan 等人另闢蹊徑,直接把 GPT-4 引入《我的世界》,製造出一個能夠自我探索、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的 AI 高玩。是的,不僅是遊戲開發者,遊戲玩家也將面臨來自 AI 的挑戰。

實際上之前有過構建通用智能體的嘗試,但始終無法像人類一樣具備終身學習能力。Voyager 不僅能在 GPT-4 的反饋下實時改進,還能夠積累經驗到技能庫中實現長久記憶。
Voyager 作為首個由 LLM 驅動的通用智能體,無需調整模型參數就表現出超強的學習能力與對遊戲的熟練深度,是不止於遊戲領域開發通用智能體的起點。
◉ 國內實踐頻繁
如果說國外遊戲業界讓我們看到了 AI+Game 的前沿性,那麼國內游戲圈則展現了實踐操作的多樣性。
有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名不見經傳的超參數科技在發布“活的長安城”技術 Demo 後,可謂是一戰成名。Demo 影片形象展現了擬真“AI社會”的運轉,並介紹了其自研的 GAEA 技術,主打讓虛擬場景與 NPC“活起來”。

有人緊鑼密鼓籌備不停。由字節跳動旗下品牌朝夕光年江南工作室研發的《星球:重啟》曾獲得劉慈欣頒發的華語科幻星雲獎,領獎者便是遊戲內應用英偉達技術研發的數字人+智能 NPC 李星瀾。

該工作室曾打造出 A-SOUL 頭部虛擬偶像產品,並為遊戲生成了數百位智能 NPC。該作此前已在港澳台公測,並將於今年在內地公測。
有人仰望天空心怀大地。值得關注的還有引入數字療法的《AI 星河》,該項目脫胎於盛趣遊戲“GAME+實驗室”,後由世紀華通投資的數藥智能研發,針對兒童孤獨症製作虛擬現實老師進行康復訓練,並提供沉浸式教育場景,寓教於樂。

無論是 AI+醫療的腦機接口,還是 Game+醫療的各種遊戲項目,都是業內近來發展風向之一,我們亦期待三者結合後給社會帶來的直接正向作用。
有人斷臂後孤注一擲。一邊是此前仙劍 IP 單機團隊解散的說法已被知情人士證實,另一邊是中手游跟風開放世界 +MMO 品類,花 3 億巨資研發《仙劍世界》,並與微軟 Azure OpenAI、百度文心一言聯合,實現高交互 NPC,提供“萬物皆可交互”的沉浸式體驗。

除了高自由度的開放世界遊戲本體,該遊戲還將搭建出“仙劍靈境”,用戶可以在個人家園娛樂,也可以共建空間,官方更是宣稱為國內首款元宇宙國風遊戲平台。該遊戲預計在今年 6 月進行首次測試,並於 7 月放出元宇宙相關概念 CG,我們拭目以待。
有人劍已出鞘鋒芒畢露。當一些遊戲玩家還對 AI+Game 持有懷疑畫餅想法時,網易《逆水寒》手游早已再三測試,即將在 6 月底進行公測,受到國內外諸多媒體關注。
眾所周知,《逆水寒》當年以“會呼吸的江湖”一句宣傳語而聞名,再經王思聰、PDD 等知名玩家的分享交流,曾火爆一時。雖然端遊曾因定價高昂引發許多輿論嘩然,但其一直在新興技術領域進行著各種嘗試,比如曾在遊戲內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全新虛擬資產——伏羲通寶。

而《逆水寒手游》更是表示將是國內第一個實裝與 ChatGPT 同源的遊戲 GPT,主要應用在主城幾百位 NPC 上,不僅會與玩家進行各種交互,還能實現智能 NPC 相互溝通並儲存記憶,此外還提供了 NPC 陪玩的功能,解決玩家遊戲中的“社恐”。

遊戲更號稱要做 AI 技術X傳統文化正向運用倡導者,創新使用 AI 文字捏臉,提供了 AIGC 地圖生成道具提筆成川,可供玩家一鍵生成 3D 專屬場景,以及在超過 40 個遊戲內景點設置 AI 作詞打卡點並自動生成詩畫截圖。
AI 好比《重返未來:1999》的一場暴雨,它難以躲避,而我們都是行人,它能帶我們重塑塵封的歷史,亦能將我們指向嶄新的未來。
擁抱 AI,擁抱未來
科技浪潮勢不可擋,AI 的加持不可否認的是能夠降低遊戲的製作成本,提高遊戲的品質、遊戲的可玩性、遊戲的安全性以及內容的豐富性等,但是遊戲開發者們也會擔憂自己是否會被 AI 取代?也許在未來,它可以參與遊戲開發的某些方面。但是目前而言,還不能完全代替人類開發遊戲。

因為遊戲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審美能力,這些是 AI 目前還無法完全替代的。並且,遊戲開發還需要涉及到復雜的人際交往和協作。因此,儘管 AI 可以在遊戲開發的某些方面提供幫助,但是遊戲開發仍需要人類主觀的的創造力和協作能力。
AIGC 的應用引領著遊戲產業的迭代升級,從 UGC 向 AIGC 轉變,遊戲行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思考。AIGC 可以幫助遊戲開發者更好地理解玩家的需求,並且可以根據玩家的行為來調整遊戲規則,使得遊戲更加公平。此外,AIGC 還可以幫助遊戲開發者根據玩家的行為來調整遊戲內容,使得遊戲更加有趣。

然而,AIGC 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首先,AIGC 需要大量的數據來進行訓練,這意味著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進行訓練;其次,AIGC 在處理複雜問題時可能會出現錯誤;最後,AIGC 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計算能力和存儲容量等方面。
總之,從 UGC 向 AIGC 轉變是一個必然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擁抱 AI 就是擁抱未來,我們相信人工智能將會在遊戲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及遵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MarsBit》
- 原文作者:MetaverseHub
- 原文編譯:元宇宙之心MetaverseHub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