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全球瘋狂!室溫超導體「LK-99」是什麼?一文看懂下一個科技奇點
引起全球瘋狂!室溫超導體「LK-99」是什麼?一文看懂下一個科技奇點
近日,南韓 3 名科學家在論文網站 arXiv,刊載了一篇關於室溫超導體「LK-99」的研究,引發科學界震動,究竟 LK-99 為何被稱爲可能的「科技奇點」,又能為人類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小提醒:本文已盡可能簡化較晦澀難懂的術語及內容,透過相對白話的方式讓各位市民都能看懂,若對人類可能發生的科技變革感興趣,或是單純想在有生之年乘坐一次「懸浮車」這種科幻電影中的產物,都歡迎坐下來,讓《加密城市》帶著你走入人類科技樹的新頁。
南韓科學家刊載室溫超導體「LK-99」論文
近日,在論文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有兩篇論文(1)(2)在刊載的瞬間,就引發全世界科學界的緊張關注。
這是一篇探討人類長期未解難題——「室溫超導體」(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的研究論文,由南韓量子能源研究中心李碩裴(Sukbae Lee)、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物理系研究教授金玹卓(Hyun-Tak Kim),以及高麗大學研究教授權永萬(Young-Wan Kwon)、漢陽大學榮譽教授吳根鎬(Keun Ho Auh)聯合掛名,號稱已經成功研究出室溫超導體「LK-99」,還大方提供相關製程以及測試結果。

長年難解的室溫超導體竟然被南韓破解了?第一時間,多國科學家就同時對論文的研究內容提出批評和質疑,認為這篇論文看起來「很業餘」,並質疑作者對超導體根本了解不多,呈現數據的方式也非常可疑。
美國實驗室認證:結構理論確實可行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許多人質疑 LK-99 真實性的同時,國際上已經有多個研究團隊按照論文的內容,開始嘗試驗證「LK-99」的真實性。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昨日,國際物理研究頂先中心之一、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上傳一篇相關論文,由 LBNL 奈米結構材料研究員 Sinéad Griffin,透過美國能源部的超級電腦模擬運算,最終認為室溫超導體「LK-99」從結構理論上是「可行的」,不過實際能否完成,還需經過更多的嘗試。

除了美國,推特、Reddit 上也有許多網友已經展開測試,感興趣的市民們可以搜尋室溫超導體,或是英文關鍵字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都能找到相關的實驗資訊。
那麼常溫超導體是什麼?為什麼說 LK-99 一旦完成,很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科技時代的「下一個奇點」?接下來就讓《加密城市》詳細為各位介紹。
超導體的「零電阻」與「抗磁性」
要談到常溫超導體,首先必須先介紹一般的良導體。
相信大家在國高中的物理課上都學到過「能量耗損」,以生活中常見的良導體如電線、電纜或電器的材料「金、銀、銅」為例,當接通電力時,電子會在穿行時與原子不斷碰撞,繼而產生能量耗損、材料發熱等問題。
而超導體的特別之處在於,能量在通過超導體本身時,會 100% 通過,過程不會有任何的能量耗損,是一種能在完全無阻力的情況下,完整傳遞電流的「零電阻」材料。
除了零電阻的特性外,超導體的另一個特性是「抗磁性」,又被稱為邁斯納效應,當超導體被放在磁鐵上的時候,會出現完全懸浮的狀態,這項特性甚至能用於打造出,以往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懸浮車。
那麼,既然超導體這麼神奇,為何至今我們都看不到相關的懸浮科技呢?
嚴苛的「啟動條件」
原因也很簡單,至今為止已經被發現的所有超導體,要實現「零電阻」以及「抗磁力」的特性,都有著嚴苛的啟動條件——主要分為要用液態氮降溫至 -196 度 C 的「低溫超導體」,或是必須降溫至 -170 度 C 的「高溫超導體」。
更有甚者,部分超導體還必須在高於大氣壓力 10 萬倍的極端高壓環境,才會出現超導體特性,種種限制讓現有的超導體無法廣泛使用,使用成本也異常的昂貴。
室溫超導體「LK-99」有多神奇
看完了上述對於超導體的說明,相信聰明如你已經知道了,室溫超導體之所以被稱為夢寐以求的材料,正是其「室溫」部分,擺脫了以往的低溫及高壓限制,就算今天放在正常的環境下,室溫超導體也能同樣發揮出超導體的特性。
舉個比較有趣的例子,在知名電影《阿凡達》中,人類軍隊之所以殖民納美人,為的就是「超導礦石」,我們可以看到,在電影畫面中的這一塊小石頭,放在正常室溫中也同樣展現了懸浮特性。

此外,電影故事虛構的超導礦石,在市場上 1 公斤就要價 2 千萬美元,折合台幣近 6 億元的天價數字,這是因為電影中的超導礦石僅能在星際間進行探勘和開採,不僅成本極高,開採的難度也不低。
儘管虛構的故事看似荒謬,但也事實上反映了室溫超導體的重要程度以及珍貴性,而這就帶到接下來要提到的,為何韓國科學家本次發表的室溫超導體「LK-99」,會如此受到關注。
LK-99 低廉、簡單的製作過程
根據南韓學者發表於 arXiv 的論文,室溫超導體 LK-99 的原材料,僅僅是由常見且廉價的元素「鉛、氧、硫、磷」製成,大大顛覆了以往對超導體「昂貴」、「高成本」的印象。
此外,LK-99 的製作過程也異常的簡單,僅僅只有簡單的三步,幾乎可以說只要有設備使用,就算國中生都能在化學課上做出一定的成品。
LK-99 製作步驟如下:
- 第一步:將氧化鉛和硫酸鉛粉末 1:1 混合,在坩鍋以 725 度加熱 24 小時,合成出黃鉛礦。
- 第二步:將銅、磷粉末按比例在坩鍋混合,並密封進真空管,用 550 度高溫加熱 48 小時,合成出磷化亞銅。
- 第三步:將黃鉛礦、磷化亞銅製成粉末並混合,密封進真空管後,以 925 度高溫加熱 20 小時即可。

在完成上述步驟後,就能得到到灰黑色的鉛磷灰石結構固體,也就是「LK-99」,在超導態的時候,在垂直方向上會形成一維的超導鏈,其晶格結構如下圖所示。

而論文中聲稱,以此方式製作出來的 LK-99,已經成功通過電阻測試,在 60 度以下電阻趨近於零,60 度以上開始上升,臨界溫度約在 127 度(如下圖)。

至於磁化率部分,韓國方也提供有影片展示,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近半塊的 LK-99 呈現懸浮狀態,但仍有部分落在磁鐵面上,目前推測原因有兩種,一是精煉程度不夠,尚有雜質未去除,二是製作過程不夠嚴謹,有部分晶格結構無法形成超導鏈。
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所提供的結構理論印證論文中也提到,現階段若要靠這種簡陋的方式,來完成 LK-99 室溫超導體,必需要銅原子剛好滲透到晶格中的特殊位置,還要奇蹟般的剛好排列在一起,才能夠形成超導通道。
這意味著若以現階段的製程,要重現 LK-99 需要極高的運氣成分,不過這也側面說明了 LK-99 是可以被實現的,只是整個製作過程需要更精鍊。
室溫超導體或開啟人類全新「科技樹」
最後要談到 LK-99 的應用與重要性,儘管 LK-99 是否能夠真正製造出來尚無定論,目前各國科學家也仍在廢寢忘食的測試,但毫不誇張地說,一旦室溫超導體 LK-99 真的成功穩定再現,其低廉、高性能的特性,無疑會讓人類迎來第 4 次的工業革命,當全世界的能源損耗將至零,發電需求就會大量減少,不僅對環境污染降低,能源成本也會急劇下降。
此外,超導體天然的磁浮特性,也是不可忽視的應用之一。除了能夠直接跳過複雜的機械設計,輕易造出懸浮列車、懸浮汽車等以往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交通工具外,對於核融合研究、永動機研究、太空旅行等現存科學難題,也存在極大的意義。
本文參考 arXiv 論文編寫,兩篇論文連結放置於此: (1)(2),若文章內容存在錯誤,也請各路高手不吝嗇指正。
若對於此類追蹤最新科技趨勢的文章感興趣,也歡迎在下方留言給予我們反饋,你的支持將是我們的最大動力。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資料參考:arxiv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