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貪婪指數是什麼?

Fear & Greed Index

觀測各種市場情緒,將不同的情報加以分析,並簡化為一個數字,這就是我們的恐懼貪婪指數。

首先,我們都知道,加密市場的波動非常情緒化,當市場上漲時,人們往往會變得貪婪,從而導致 FOMO(害怕錯過),進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斷。我們希望透過恐懼貪婪指數,試圖將您從過度的情緒反應中解救出來。

這邊提供兩個指數閱讀判斷:

1.極度恐懼:表示目前投資者過於擔心,現在可能是個買入的好機會。

2.極度貪婪:當投資者變得過於貪婪時,意味著市場隨時會進行調整。

資訊來源:
https://alternative.me/crypto/fear-and-greed-index/

選單

news
新聞
perspective
新手
menu
選單
search
搜尋
Login
我的

揭秘OpenAI背後的權力遊戲!一場理想主義、衝突、抉擇與鬥爭的戰役

揭秘OpenAI背後的權力遊戲!一場理想主義、衝突、抉擇與鬥爭的戰役

揭秘OpenAI背後的權力遊戲!一場理想主義、衝突、抉擇與鬥爭的戰役

AI 2023.11.19 ‐ By TechFlow 深潮

OpenAI的成長故事反映了矽谷大佬、科學家與資本之間的理想主義、衝突和權力鬥爭。涉及馬斯克影響其商業化、Sam Altman與微軟的合作,以及微軟內部的權力較量,這是決定人類未來重要的故事之一。

如今現在站在風口浪尖,被神話被仰望但同時又被瘋狂批判的公司是誰?沒錯,就是此輪 AI 浪潮的領頭羊:OpenAI。

但 OpenAI 的成長史並非一帆順風,背後映射出矽谷的一眾大佬、頂級科學家們與資本的理想主義,衝突,抉擇和權力鬥爭

所以,這是一個充滿了細節的精彩故事,關於一群擁有純粹信仰的頂級 AI 研究員,關於馬斯克(Elon Musk)間接觸發了 OpenAI 的商業化路徑,關於 OpenAI 核心領導人物 Sam Altman 放棄理想主義去投靠微軟,關於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與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之間的較量,關於 ChatGPT 驚豔世人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們矽谷 101 團隊在內部成立了一個 AI 研究小組,加入了不少從業者,希望從專業的角度來深挖更多有意思的技術和故事。而 OpenAI 崛起這個故事,將是決定人類未來最重要的故事之一。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2022 年 3 月底,馬斯克等一眾科技領袖發出聯名信,以人工智慧的安全擔憂為由,要求暫停開發更強大的 AI 系統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而 Sam Altman 這個人,在公關和在商業路徑設計上,都太厲害了。所以,隨著 AI 發展派和反對派的聲浪都雙雙的日益高漲,矽谷開始紛紛站隊,所以最近又有很多知情人士將 OpenAI 發展的細節和故事給曝光了出來。我們就結合所掌握的資訊,其中包括了我們矽谷 101 的一些獨家線索,再來詳細複盤一下 OpenAI 的崛起。

01、理想主義:一群純粹的頂尖科學家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2014 年,Google 以 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在產業中最頂尖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DeepMind,沒錯,就是之後推出 AlphaGo 在圍棋上打敗李世石和柯潔那家 AI 研究公司。

在矽谷,一眾大佬坐不住了。他們比公眾更早的看到人工智慧帶來的潛力與威脅:在未來,誰擁有最強大的 AI 技術,誰會就有最難以撼動的權力

他們害怕,Google 會成為壟斷式的 AI 權力霸主 – 而就連 Google 當時「Don’t Be Evil」(不作惡)的公司座右銘都無法消除他們的擔憂。所以,根據 Wired 雜志的報道,在 2015 年的一個夏天傍晚,幾位矽谷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聚集在史丹佛大學旁邊的 Palo Alto 瑰麗酒店的一個私人會議室中。

沒錯,就是那個矽谷最貴的豪華酒店。跟很多矽谷項目從車庫裡出來不同,可能這就預示著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AI 項目注定就是一個燒錢機器。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這次會議是由矽谷孵化器 YC 掌門人 Sam Altman 發起的,想聚集一些人工智慧產業最頂尖的研究員,來討論共同建立一家 AI 實驗室。這些研究員當中,包括了當時在 Google Brain 的人工智慧研究員 Ilya Sutskever,網路支付處理平台 Stripe 公司的技術長 Greg Brockman 等。而馬斯克會出現在這個會上,也是因為他是 Sam Altman 的老朋友,並且 AI 技術對馬斯克旗下公司 –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 SpaceX 來說 – 都至關重要,並且,馬斯克對人工智慧的安全問題從很早就開始給出警告。所以,兩位有著頂級資源和資本的大佬,帶著幾位有著頂級技術能力的 AI 研究員就開始搞事情了。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他們最開始想做的是 Google 的對立面,一家不受任何公司任何資本任何人控制的 AI 實驗室,大家一致認為,這才是讓人類更接近以安全方式構建通用人工智慧 AGI 的正確路徑。(AGI:具有一般人類智慧,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執行的任何智力任務的機器智能。)

創業嘛,最重要的是找人找錢找方向。大方向有了,接下來就是人才和錢了。你要做全世界探索 AGI 的領頭羊,你需要的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人工智慧屆最最最最頂尖的高手。但這些高手分布在各大科技巨頭中,被高薪供著,怎麽能吸引他們出來呢?

Brockman 首先想到的就是 2018 年獲得圖靈獎的神經網路三巨頭 Yann LeCun, Yoshua Bengio 和 Geoffrey Hinton 教授。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這裡插一句:本輪人工智慧的技術突破正是因為「神經網路」這個曾經不被看好的研究路線獲得突破進展,也必須歸功於這幾名老科學家幾十年來在 AI 寒冬中的堅持,這部分歷史起源我們之後準備單開一個 AI 大模型系列來講其中的故事,大家記得關注我們矽谷 101,敬請期待。

回到 Brockman 這裡,三大巨頭中,Hinton 教授在 Google,LeCun 教授在臉書,年紀都比較大了、不大可能全職出來。Bengio 教授主要在學術界活動,對産業屆沒多大興趣,不過 Bengio 給了 Brockman 一個名單,上面是 AI 神經網路產業最優秀的研究人員。大家記一下這個時間線哈,結尾的時候還有一個關於 Bengio 蠻諷刺的小反轉。

Brockman 當時一拿到這個名單就像一本武功寶典一樣,趕緊回來和大家開始去聯系這個名單上的所有人。

但是,問題來了:剛才我們說到,這些頂尖科研人員在科技大廠裡面薪酬非常高,要拉他們出來,還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前途未明、空有一張大餅,還是不太容易的。怎麽突破呢?誒,這裡就要說到矽谷另外一個地理優勢了:Napa 酒莊。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從矽谷往舊金山開一個多小時,就是美國最著名的産酒地區:納帕溪谷。在矽谷星巴克談不成的事情,拉去 Napa 酒莊住一個週末,就不一定談不成了。Brockman 不愧是創業多年的老手,在 Bengio 給他的名單上,選了 10 個他覺得最重要的研究員,拉去了 Napa 酒莊度過了一個週末。Brockman 對 Wired 雜志就描述說,當你在 Napa 酒莊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很容易產生化學反應。你被困在那裡,你必須說話,必須參與。

在度過了一個週末、要離開 Napa 酒莊的時候,Brockman 邀請了這十名研究人員加入 OpenAI,並給了他們三週時間考慮。而在這三週,矽谷的科技巨頭們聽到了 OpenAI 的風聲,開始出更高的薪資,要留住這些頂尖 AI 研究員。而正因為科技巨頭的留人行為,OpenAI 不得不推遲對外宣告成立的時間。要知道,這些頂尖 AI 研究員的工資已經很高了。

媒體報道原文是「Eclipsed the cost of a top quarterback prospect in the NFL」(超過了美國 NFL 橄欖球聯賽中的頂尖四分衛的薪水),我平時不是橄欖球的粉絲不是很有概念,然後去查了一下,結果嚇一跳:這些頂級橄欖球星的薪水都是幾百萬、上千萬美元的,也就是說,最頂級的 AI 研究學者在科技巨頭中的年薪也是這個價格,當然可能還包括股票啥的。

而且,據其中一名研究員說,在得知他們有意向離開的時候,科技巨頭們為了留住他們開出的新價格,是這個產業中已經如此高薪的工資的再 2-3 倍。

但是,就算大公司們給出了這麽極具誘惑力的年薪,十位受邀請的 AI 頂尖學者中,有九位都拒絕了高薪、加入了 OpenAI。也不知道是不是 Napa 的紅酒起了作用。OpenAI 完全沒有實力來 match 這麽高的薪水,因為 OpenAI 最開始是非營利組織所以每年要公佈支出。稅務文件顯示,給技術長 Ilya Sutskever 的薪水是大概 190 萬美元,另外一個首席研究員 Ian Goodfellow 是 80 萬美元,這兩人都是從 Google 挖過來的,雖然當年他們的薪水公佈之後是引發了一些輿論爭議,覺得在非營利組織裡面這個公司太高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他們從 Google 出來加入 OpenAI,這個薪水下降得不是一點半點。我把 OpenAI 的歷年報稅表給找出來了,上面有蠻多有意思的資訊的。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OpenAI 第一年的花銷是 1,123 萬美元,其中超過 665 萬是 50 多名員工的工資。平均算下來,在矽谷的水準也就真的還好。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而這些放棄高薪的頂尖科學家們,加入這樣的一個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非營利組織,沒有股權沒有慷慨福利沒有豪華年會沒有明確的升職路徑,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很純粹的目的聚在一起。這個目的,也寫在了 OpenAI 的創立章程中:確保通用人工智慧(AGI)造福全人類。

2015 年底,我們上面提到的 YC 總裁 Sam Altman、Strip 前技術長 Greg Brockman、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YC 聯合創辦人 Jessica Livingston、著名投資人 Peter Thiel、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亞馬遜 AWS、Infosys 公司和 YC Research 宣佈成立 OpenAI,並承諾給這家非營利組織機構投資超過 10 億美元。由於 OpenAI 的非營利組織形式,沒有人擁有公司任何股份或權益,而公司的財産和收入永遠不會派發給任何捐贈人或業主。OpenAI 表示,將透過向公眾開放其專利和研究,並且會與其它機構和研究人員「自由合作」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聽上去是不是很理想主義、非常烏托邦?最開始確實挺振奮人心的,但很快,OpenAI內部衝突四起。

02、衝突加劇:馬斯克的決裂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衝突的起因很簡單,人工智慧技術,是一件耗錢耗資源耗算力耗時間的事情。最開始,這些最頂尖的研究員和矽谷最有影響力的資本家們還可以為愛發電,但真正開始做的時候,發現燒錢是個無底洞,而看看 OpenAI 的對手們,哪個不是手握千億美元資金的科技巨頭。並且,我們矽谷 101 在跟 OpenAI 早期實習生聊的時候,對方回憶說,當時辦公室座位,前後左右都是業界最牛的大佬,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大家擅長的方向和產業也可能不一樣,還沒找到一個著力點,讓這批世界上最牛的 AI 科學家們擰成一股繩一起發力。這個時候是最難的,誰也不服誰。

確實在早期,OpenAI 被 Google 的 DeepMind 各種吊打。

而且從稅表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最開始,矽谷大佬們承諾的 10 億美元也不是一下就全部到位的,而是分成好多筆一點點到帳,這意味著 OpenAI 每年的預算都有限,也不敢亂花。做個對比,在 OpenAI 報稅表上,我們看到 2017 年,OpenAI 的職能支出在 2,866 萬美元,其中雲端計算上就花了 790 萬美元,訓練模型的 CPU 和 GPU 甚至都要從 Google 那麽去租。對比一下背靠 Google 這顆大樹的 DeepMind,2017 年的總支出是 4.42 億美元,想要雲端計算,想要 CPU/GPU,隨便在 Google 調用,你看這資源和資金差距,是不是有點大。

並且在早前,OpenAI 發布的研究結果並沒有掀起什麽水花,反而 Google 那邊各種風光一時無兩。

比如說在 OpenAI 發布的 OpenAI Gym 和 Universe 讓它在圈內稍有名氣的 2016 年,誒,Google DeepMind 的 AlphaGo 擊敗了圍棋頂級選手李世石,引發全民對 AI 的關注。2017 年,好不容易 OpenAI 在 Dota2 遊戲上戰勝了人類頂級選手,你說可以火一把了吧,結果 Google 發布了 Transformer 模型,這個模型是奠定所以大語言模型的基礎架構,反正就是震驚整個業界的牛。然後在 2018 年,OpenAI 基於 Transformer 發布了 GPT 第一代,結果 Google 隨後重磅發布了跨時代意義的 Bert,比 GPT 參數大四倍,幾乎所有表現上都碾壓 GPT。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稍微說一句哈,以上提到的産品,技術和模型如果大家聽得有點雲端裏霧裏,沒關系,我們之後的大模型系列會專門詳細說說這些技術的進化。反正今天這個影片裏,大家知道,2018 年底之前,Google 都全面碾壓 OpenAI 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業界對 OpenAI 各種不看好,之前好不容易請來的很多技術大佬,不少又回 Google 臉書這些大廠了,公司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軍心不穩。

在 2018 年的時候,我們的馬斯克大佬就坐不住了。氣勢洶洶來問罪說:你們都在幹嘛,燒了錢出不來活兒,說好的要領先 Google 率先達到 AGI 呢,結果落後這麽多!對馬斯克熟悉的觀眾們都知道,馬斯克是非常有佔有欲和掌控欲的,根據科技媒體 Semafor 的資訊來源爆料,馬斯克就直接向 OpenAI 的董事會提議,我要全面接管 OpenAI,我來當執行長。

但是在 2018 年那會兒,大家可能還記得,馬斯克他本人已經被特斯拉搞得焦頭爛額,當時 Model3 又遭遇了生產地獄、被市場瘋狂做空、質疑很快就要破産了,而馬斯克每天就睡特斯拉工廠裡。

就這樣,馬斯克還想再全部接管 OpenAI 這個完全不同賽道的 AI 實驗室,OpenAI 的董事會肯定覺得不靠譜,就拒絕了馬斯克的提案。於是,Semafor 和 Wired 雜志等媒體報道,馬斯克非常不爽,甩手就走人了。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當然還有其它的一些說法,包括馬斯克先挖走了 OpenAI 的核心研究員 Andrej Karpathy 去特斯拉做自動駕駛的主管,這就讓 OpenAI 的人不太爽,怎麽還帶挖自己牆角的。所以利益衝突和矛盾慢慢就起來了,哦補充一句,最近這哥們兒又跳回 OpenAI 了,感覺裡面的瓜不少。當然,還有一些陰謀論我們就不在這裡展開了,總之,2018 年,馬斯克宣佈退出董事會,當時在媒體上大家關系都做得挺好看,馬斯克也表示在離開董事會之後將繼續捐贈和支持 OpenAI。

但是,馬斯克在離開之後,就立即停止了捐贈。

Wired 雜志以及網站 Semafor 都報導,此前,馬斯克承諾在幾年內將向 OpenAI 捐贈 10 億美元,而馬斯克和 OpenAI 分手之際,他兌現的捐贈僅在 1 億美元。也就是說,馬斯克的離開和他尚未兌現的捐贈,將 OpenAI 一下推到了一個非常不利的境地:訓練 AI 模型比之前想像得要更燒錢,如果公司無法找到技術突破點、一直被 Google 等大公司碾壓,那麽很快只能關門大吉。

就在這個時候,Sam Altman 意識到,自己必須要站出來了。

在 2018 年之前,Sam 在公司內部只是一個「董事」的職位,執行長一直是 Greg Brockman。根據當時 OpenAI 的實習生回憶,在公司不太見得到 Sam 本人,因為他那個時候還是 YC 的掌門人,很大的一部分時間其實在管理那邊的事物和孵化 YC 的創業項目。

OpenAI 的稅務文件顯示,直到 2018 年,Sam 才把自己的職稱在董事之外,加上了總裁 President 一職。隨後,馬斯克退出了 OpenAI 董事會,再之後,Sam 在 2019 年接替 Brockman 成為了 OpenAI 的執行長,Brockman 退成了技術長。這意味著,Sam 辭去了 YC 總裁的職位,正式將工作重心轉移到 OpenAI 這邊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對於 Sam 來說,正是與馬斯克的決裂讓他對非營利組織的模式產生了動搖。而正是因為他放棄純粹的非營利組織模式,轉而探索更現實的商業路線,OpenAI 和 ChatGPT 才能出現在如今眾人的眼前。

03、起死回生:Sam Altman 選擇的商業道路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先來說一下 Sam 這個人。Sam 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經常和馬斯克一樣被懷疑是機器人或者是人工智慧。他甚至對記者開玩笑說,我要多去幾趟廁所,這樣你才不會懷疑我是個 AI。

Sam 非常年輕,1985 年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美國芝加哥出生,密蘇里州長大,8 歲學會程式撰寫,16 歲宣佈出櫃,本科考上史丹佛,大二選擇退學創業,進入矽谷孵化器 YC 的首批孵化項目、開發了一個名為 Loopt 的應用,在 2012 年以 4,300 萬美元被收購,27 歲的 Sam 因此獲得了第一桶金,500 萬美元。之後,YC 創辦人 Paul Graham 準備退休、將 28 歲的 Sam 推上了 YC 總裁的掌門人席位。之後 Sam 在執掌 YC,投資並孵化眾多矽谷項目的同時,聯合其它幾個投資人成立了 Hydrazine Capital 風投基金用於投資 YC 的項目,在成立四年後翻了 10 倍,讓 Sam 很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短短幾行字我們能感受到,Sam 是一個天分極高、極其聰明、忠於自我、追求極致效率的人

2016 年《紐約客》有一篇報導用非常非常長的篇幅介紹了 Sam,其中有幾點細節描述我印象特別深:

首先是對 Sam 的外貌描述,說 Sam 本人很瘦小,1 米 7 左右,只有 130 磅(大概 59 公斤),眼睛是綠色,眼神犀利得像黑夜中的巨角貓頭鷹。巨角貓頭鷹和貓頭鷹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非常犀利的那種,而對比之下,貓頭鷹就有點萌萌噠。而且 Sam 的坐姿很奇怪,會把自己捲起來,經常被誤會有「阿斯伯格綜合症」。

此外,在他的工作方式上,對自己和對同事都很苛刻,要求非常高,性格也比較冷漠偏執,情緒不太穩定,超級愛加班甚至一度患上了敗血症。同時,他對不感興趣的事情和人都超級沒有耐心,會在員工演講的時候毫不眨眼的盯著你,給對方施壓加快速度。所以就是這麽極度高效極度勤奮和極度聰明的人。這一點倒是和馬斯克和賈伯斯都挺像的

但 Sam Altman 的最大優勢是在於清晰的思路和對複雜系統的直覺把握,也就是商業戰略和野心。他對技術細節並不感興趣,讓 Sam 最著迷的是技術對世界的潛在影響。他的這種能力其實對於科技創業非常關鍵,這也許是為什麽 Paul Graham 在選 YC 繼承人的時候出人意料的選了 Sam。

因為說實話,當時矽谷很多人對 Sam 這個人選是不服氣的。Sam 當時還太年輕,並且他第一次的創業也不是特別成功。Sam 創業的 Loopt 一度估值達到 1.75 億美元,但是後續融資不順利,導致出售價格 4,300 萬美元,差不多就是融資的額度,這意味著對風投來說是負報酬率,所以 Sam 本人也說第一次創業的經歷是完全的失敗。然而,Paul Graham 就是覺得,Sam 就是他要找的人,他沒有一個人選的名單,就只有 Sam 這一個選項。

而 Sam 在擔任 YC 掌門人的時候,完全展示出了他的野心,基本上重組了 YC 的模式。YC 在 Sam 之前的模式是,每年從上萬家新創公司的申請信中挑出 200 家左右,給他們每家 12 萬美元,佔股 7%,然後孵化三個月,畢業這天給眾多知名矽谷 VC 風投演示 demo,之後繼續融資,成長,做大做強。

但 Sam 不滿意 YC 的模式,認為 YC 之前的做法只是把創業者送上搖搖晃晃探險的小船,送他們出海僅此而已,Sam 想做的是搭建一隻背靠強大帝國的鐵甲艦隊。意思是:YC 不僅滿足於佔股 7%,而是要用更多的資本在項目早期給予更大的支持,從 YC 孵化完成後的成長過程中還要繼續投資這些公司。並且 Sam 不滿足於 YC 每年打造兩百家公司,而是想要打造一千家、一萬家。並且他希望,這些公司形成的兆市值的大船,能真正意義上的推動人類發展。

很諷刺的是,在過去幾年的時間,矽谷出現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雖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高喊著要改變世界要有雄心壯志要 shoot for the moon,但真正落到實處,VC 們的關注點卻經常落在:什麽時候能變現,客戶成長曲線能否好看,利潤能不能更厚一點這樣的「六便士」問題上,希望創辦人專注於打造某一區域的租賃平台或者送貨服務;而那些「月亮」項目,比如說核聚變,生物科技,人工智慧這些硬技術上,大家出手得越來越謹慎。所以「矽谷已死」的言論在過去幾年出現很多。

Sam 接管 YC 之後,馬上就寫了一篇文章發表,標題是「Science seems broken」(科學看上去破産了)來警醒矽谷和學界,並呼籲能源、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其它硬科技產業的公司提出申請。Sam 認為,YC 身為最有影響力的孵化器,只有公開支持這些硬科技的項目,大學裏的學生們才會繼續對這些產業保持興趣,創業者也才會更有信心。所以,Sam 執掌下的 YC 開始籌集更多的資金去支持項目,甚至成立了一個名為 YC Research 的非營利組織去對那些異想天開的科研想法進行純粹研究。連矽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家 Marc Andreessen 都評價說:「在  Sam 的領導下,YC 的雄心壯志水準提高了 10 倍。」 而也許這就是當年 Paul Graham 一定要 Sam 接任的原因,因為他意識到,「Sam 的目標是創造整個未來」。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而但 Sam 在執掌 YC 幾年後,OpenAI 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Sam 辭去 YC 的職位,全職加入 OpenAI。就在馬斯克退出董事會、切斷資金捐贈時,Sam Altman 意識到,如果他不站出來主導轉型,那麽 OpenAI 只有倒閉這一條路。現在,他要重新再設計架構,在商業和社會責任中去尋找一個平衡點。 

Sam 去找了矽谷著名投資人 Reid Hoffman 和 Vinod Khosla。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前一位大家很熟悉了,我們最開始提到過,是 OpenAI 最開始的捐贈人之一,後者是億萬富翁,也是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聯合創辦人,之後創立了自己的風投基金 Khosla Ventures。Sam 的需求是上千萬美元,但不再以捐贈的方式,而是同意創建 OpenAI 營利性部門的條件。Hoffman 和 Khosla 兩名大佬在反覆討論了未來報酬率之後,寫了支票

2019 年 3 月 11 日,OpenAI 宣佈在母公司 OpenAI Inc 的非營利主體下,創建一個限制性營利實體 OpenAI LP。

為了保留控制權,OpenAI Inc 這家非營利組織實體將作為 General Partner 普通合夥人,意味著 OpenAI Inc 的董事會來負責新公司的管理和營運。在 OpenAI Inc 的董事會席位中,三個席位是員工,包括 Sam Altman 為執行長,Ilya Sutskever 為首席科學家,Greg Brockman 是董事長兼總裁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然後非員工的董事會席位包括 Quora 的聯合創辦人兼職執行長 Adam D’Angelo、投資人 Reid Hoffman、前共和黨聯邦眾議員 Will Hurd、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戰略總監 Helen Toner,還有機器人公司 Fellow Robots 的執行長 Tasha McCauley(對了,這裡插一句,她老公是誰你可能想象不到)沒錯,就是參演過《戀夏(500日)》、《黑暗騎士:黎明升起》、《全面啟動》、《神鬼駭客:史諾登》中的好萊塢文青男神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

是不是瞬間覺得這個董事會名單有點八卦了,別著急,還有一個大瓜,你們知道另外一位女性 Shivon Zilis 是誰嗎?她,就是馬斯克現在最小的雙胞胎娃的媽。是不是這八卦值蹭一下就上去了。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這對雙胞胎是 2021 年 11 月出生的,是馬斯克的第 8 和第 9 個小孩。Zilis 在 2016 年擔任 OpenAI 的顧問,估計在那個時候認識的馬斯克,之後跟隨馬斯克去了特斯拉,後來去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但一直擔任 OpenAI 的董事。

《電馭叛客》要來了!馬斯克「腦機植入實驗」要切頭蓋骨,卻仍有破千人報名?

但 3 月份馬斯克開始和 Sam 對嗆之後,估計 Zilis 也很尷尬,就離開了董事會。八卦時間結束,回到公司架構上。

這些 OpenAI 的董事會成員只有少數人持有 OpenAI LP 的股份。注意一下,大家的持股都是營利實體 Open LP 的,大實體 OpenAI Inc 是非營利組織架構不能持股。

而投資人和公司員工擁有 OpenAI LP 的股份,被稱為,LP 有限合夥人,他們的報酬率上限是 100 倍。OpenAI 大機率不會走上市這條路,也多半不會接受被收購,那麽投資人的退出方式則是每年的利潤分紅,在未來,一旦累計分紅超過 100 倍的報酬率,資金就會自動流入 OpenAI Inc 非營利組織的帳戶中。而當 LP 和公司的使命發生衝突的時候,要由沒有持股的董事會成員來投票。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Sam Atlman 本人沒有在這個新架構中擁有任何持股,一股都沒有,只拿了每年 6 萬多美元的基本工資。

The information 報道說,Sam 對外宣稱是因為他已經足夠富有,不需要更多的金錢報酬率了,並且 Sam 不拿股份這件事情也勸退了很多投資人,因為矽谷的邏輯是,一個公司的執行長要有足夠的激勵去創業,不拿股份可能意味著你自己也不看好公司的前景。但如果我們回到公司董事會投票的章程上,可以猜測,Sam 不拿股份是為了在 LP 和公司使命起衝突而需要沒有持股的董事會成員來投票時,他能夠有投票權。也就是說 Sam 希望用放棄金錢上的激勵,來換取權力上的激勵

就像最懂 Sam 的 Paul Graham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那樣:

「一個人為什麽要做一些不會讓他變得更富有的事情?一個答案是,很多人一旦有了足夠多的錢就會這樣。另外一個答案是,他喜歡權力。」 Sam 可能是前者,也有可能是後者。

OpenAI 的商業化轉型招致了大量的外界輿論爭議與批評。但對 Sam 來說,似乎也沒有選擇。當他意識到理想主義行不通時,就毅然選擇了實用主義,但也盡最大可能去平衡了這兩者,他的選擇看上去確實都是最優解。

2018 年,OpenAI 已經確定了基於 Transformer 模型的 GPT 路徑,接下來需要大量的算力和參數去訓練。人才和資金都是接下來缺一不可的。

OpenAI LP 的新架構能給員工們提供類似新創公司的股權激勵,穩定住了軍心,同時,這樣在矽谷史無前例的新架構也吸引了一位同樣雄心勃勃的大 LP 投資方:微軟

04、Nadella 的抉擇:無視蓋茲的反對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現在我們看微軟對 OpenAI 的投資,很多人會說,微軟太聰明瞭,這個投資太好了,太有眼光了。但如果我們回到過去,會發現,這個決定也沒有那麽簡單。

Satya Nadella 在 2014 年接替比爾蓋茲、被任命為微軟執行長之後,一直非常支持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但微軟在 AI 上也摔過一個大跟頭。

微軟在 2016 年就嘗試過推出一款 AI 聊天機器人 Tay,並在 X(前身為 Twitter),Facebook,Snapchat 和 Instagram 所營運的社交媒體上都發布了這款軟體。然而很快,Tay 就被網友們玩壞了,故意教會 Tay 說具有攻擊性的言論,所以很快在 X 上,網友們就開始各種收集 Tay 說的反猶太人言論,各種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髒話等等。結果 Tay 發布不到一天就被關閉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The information 報導,雖然摔過跤,但 Nadella 依然非常看重 AI 的潛力,試圖鼓勵讓微軟各部門都嘗試用 AI 模型來提升産品,也和英偉達達成了協議來開發訓練 AI 的 GPU。種種跡象都讓微軟成為了 Sam Altman 眼中的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多次前往西雅圖試圖達成交易

然而,當 Nadella 想在微軟內部推動和 OpenAI 的合作的時候,他受到了相當的阻力,一部分的阻力來自於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雖然比爾蓋茲在 2008 年退出微軟的日常工作之後,媒體對他的很大曝光是慈善,還有在抗擊貧困、疾病和氣候方面的項目上,但老爺子依然有大概 20%的時間是在審查微軟新産品上的。其中,在 2019 年,微軟和 OpenAI 接觸的時候,比爾蓋茲親自參與了對 OpenAI 合作的審查中, 而且表示了,自己不喜歡這項投資,並持有懷疑態度

但是,比爾蓋茲在名義上是不再參與微軟的日常營運,Nadella 有權力自己做決定。所以,Nadella 還是決定押注 AI。

2019 年 7 月,微軟宣佈與 OpenAI 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向這家新創公司投資 10 億美元,成了 OpenAI 的大投資人 LP。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但如果我們仔細來看這個 deal,會發現,其實 Nadella 還是很精的。媒體都在廣泛報道微軟投了 OpenAI 10 億美元,但事實上,這個 10 億美元中,大部分都以微軟的 Azure 雲端服務積分的形式兌現,沒太用額外的新現金,相當於 OpenAI 免費用微軟的雲端服務來訓練和運行 AI 模型。而微軟獲得了 OpenAI 技術的獨家權,可以在 Bing 搜索等産品上使用 OpenAI 的大部分技術

對於微軟來說,還順便有個好處就是捅了 Google 一刀,因為 OpenAI 一直是 Google 雲端的最大客戶之一,2019 年和 2020 年一共給 Google 交了 1.2 億美元的雲端計算費用。所以,不用太多的現金就得到一個新夥伴,同時還打擊了競爭對手,Nadella 這步棋簡直是一石二鳥有沒有。

但是要知道,在與 OpenAI 合作期間,除了剛才說到的比爾蓋茲,Nadella 還遇到過很多壓力,大多數是財務和資源上的,因為 OpenAI 需要的算力太大了

2019 年發布的 GPT-2 有 15 億的參數,2020 年 5 月發布的 GPT-3 有 1,750 億的參數,每一次 GPT 的升級,參數量都是指數型的上升。

後來訓練 ChatGPT 的時候,CNBC 報導,微軟專門為 OpenAI 推出了一台全球前五的超級計算機,用了 1 萬個輝達(NVDA)的DGX A100 GPU。我稍微算了一下帳,每個 DGX A100 的伺服器上有 8 個 GPU、賣價是 20 萬美元,所以 ChatGPT 用了 1,250 個 A100 GPU 伺服器,也就是 2.5 億美元。另外,訓練一次大模型就要幾百萬美元,每年的雲端成本也都上億。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而同時,微軟還面臨著 2022 年開始的聯準會升息週期下的資本寒冬、上萬人的裁員,所以,Nadella 對 OpenAI 全力的支持不是沒有壓力和風險的。《紐約時報》報道說,在 2019 年到 2023 年期間,微軟其實又給 OpenAI 投資了 20 億美元,但這筆交易細節沒有公開,所以我們不知道這 20 億裡面是什麽條件,但這都不重要,因為很快,Nadella 會發現,自己賭對了。

OpenAI 在 2020 年 5 月發布的 GPT3 引發了業內轟動,緊接著基於 GPT3.5 的 ChatGPT 在 2022 年底發布之後一鳴驚人,直接讓 Google 拉響「紅色警報」。

2023 年,微軟決定更深度合作。這次的投資額度是:100 億美元,持股 OpenAI 的 49%。

新的談判條款依然對微軟很有利。這次的投資協議對未來的利潤分配有了更詳細的規定:

  • 第一階段:100% 利潤全部給到初始和創始投資人,直到投資人回本;
  • 第二階段:25% 利潤給到員工和支付投資人的報酬率上限,剩餘 75% 給到微軟直到回本、收回 130 億美元投資額;
  • 第三階段:2% 給到 OpenAI Inc 非營利組織,41% 給到員工,8% 支付投資人的報酬率上限,剩餘 49% 支付微軟的報酬率上線。
  • 第四階段:等到所有投資方的報酬率結清,100% 的權益回流到 OpenAI Inc 非營利組織。

對於微軟來說為什麽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協議呢?因為首先,這 100 億美元的投資也不是全現金,而中間可能很大部分像之前投資那樣,是 OpenAI 使用微軟超級計算集群的權利和 Credit 積分,就相當於 OpenAI 先用著微軟的資源,然後慢慢還錢,並且還以數倍的價格給分紅,這簡直相當於高得不能再高的高利貸了。

這裡要注意,最開始 OpenAI 規定的是初始投資方的最大報酬率是 100 倍,之後進來的投資人報酬率率是相對打折扣。基於此,《財富(Fortune)》雜志預測,在未來,OpenAI 會還給微軟 130 億美元的本金之外,微軟還會分得大概 920 億美元的利潤報酬率。是不是很賺。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並且,The information 還給了一個爆料,說 OpenAI 正在考慮放鬆最多 100 倍報酬率的限制,改成每年將利潤分配增加 20%。這個消息還沒有正式公佈、可能還會有變數,但確實給了像微軟這樣的投資人更有潛力的未來報酬率,這也使得一些已經分配給員工或投資人的 OpenAI 股份也正在被風投基金爭先恐後的搶購,

在去年,紅杉資本、老虎全球、Bedrock Capital 和 Andreessen Horowitz 就用 200 億美元的估值,從 OpenAI 員工和之前投資人那裡入股了 OpenAI。而可想而知,在今年 ChatGPT 爆火之後,OpenAI 的股票會在一級市場中多麽吃香。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而確定的是,OpenAI 和微軟簽署的條款意味著,OpenAI 接下來一定會推動商業化進程,確實我們也看到 OpenAI 開放了 API 藉口,ChatGPT 也推出了付費版本。商業變現壓力是很大的,畢竟有金主爸爸們在後面等著還錢。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但對於微軟而言,投資 OpenAI 的戰略意義遠高於投資報酬率,ChatGPT 的橫空出世與微軟的産品緊密聯動,比如現在的 New Bing 已經鏈入了 ChatGPT,對 Google 搜索造成了降維打擊,另外,微軟還在繼續將 OpenAI 的人工智慧技術整合到旗下的各類軟體、GitHub 編碼工具、Microsoft 365 工具套件還有 Azure 雲端服務中,整個微軟的産品升級速度非常快。這使得微軟一躍成為此輪 AI 風口的先驅。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微軟之前一直沒有揭露人工智慧業務的規模,只是在去年 10 月提過一嘴,說 Azure 的機器學習服務連續四個季度翻倍,而富國銀行就預測,AI 的應用將為微軟每年新增超過 300 億美元的營收,其中大約一半來自雲端服務 Azure。

也就是說,OpenAI 就算還不上錢了、或者分紅很慢,也沒關係,因為微軟可以自己用 AI 賺回來

所以,不得不說,投資 OpenAI 的這步棋,Nadella 走得真是太有遠見了。

而當年差點斃掉 OpenAI 投資的比爾蓋茲現在也開始自豪的講述與 OpenAI 團隊的接觸故事,引發馬斯克在 X 上毫不留情地反懟說:「蓋茲當年對 AI 的理解有限,現在依然如此」。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但無論如何,蓋茲因為 Nadella 的堅持而重新讓微軟走到了最有利的位置,而馬斯克這位「前人種樹被後人乘了涼」的聯合發起人,現在不僅跟 OpenAI 半點關係都沒有,還只能在網上和 Sam 對嗆,實在有點不甘心。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馬斯克沒有直接甩手走人,而是履行剩下 9 億的承諾呢?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一些在生成式人工智慧競賽的最新進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馬斯克正式加入競賽、開始了他自己的人工智慧公司。

不過,最近媒體報道說馬斯克從 2 月份就開始組建 AI 團隊,已經從輝達購買 1 萬張 GPU 晶片,並從 Google 的人工智慧部門 DeepMind 招募了兩名大將,也開始加入到這場 AI 混戰。我們也拭目以待,馬斯克是否也能最終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來和 OpenAI 一較高下。

05、不那麽「純粹」的未來:OpenAI 會如何?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OpenAI 如今站在了浪潮的最前方,但競爭才剛剛開始。OpenAI 有領先優勢,但優勢不多。如今科技巨頭們看到 ChatGPT 大模型的成功範本,開始紛紛入局。訓練大模型不難,論文和技術都是現成的,堆錢堆算力就可以,但接下來難的,是如何將成本降下來,以及商業化模式的探索

1965 年,時任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研究負責人、後來成為 Intel 聯合創辦人之一的 Gordon Moore 發表論文預測整合電路晶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 18-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微處理器的性能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

而 Sam 預測,新版摩爾定律很快就要來了,他認為,宇宙中的智能每 18 個月翻一倍。但這句話有點模糊,到底是什麽翻一倍,Sam 沒有具體做解釋,這也是引發了學術界的很多爭論,以及對人工智慧安全進行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在 GPT4 發布的兩週後,馬斯克聯合 1,000 多人,其中不乏很多業內知名科學家和科技領袖簽署公開信,呼籲所有 AI 實驗室應立即暫停訓練比 GPT-4 更強大的 AI 模型,為期至少 6 個月。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這個名單上有一個的名字特別引起我的注意:Yoshua Bengio,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沒錯,就是我們片子開頭提到的,給OpenAI「武功寶典」人才名單的圖靈獎得主。Bengio 可能在當年也沒想到,自己未來有一天會後悔當初出的這一份力。

如今看來,各大科技巨頭的 AI 軍備競賽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了,除非有全球政府和人類社會的強烈共識和監管,就像當年的克隆技術一樣。目前,義大利以違反歐洲嚴格的數據隱私法 GDPR 為由暫時禁止了 ChatGPT,不排除之後有其它國家效仿,但在那之前,OpenAI 與它的競爭對手們是不會停下的,因為領先意味著未來的市占率,影響力和話語權。囚徒困境這道題在人類社會,百試不爽。

也許,OpenAI 誕生的那天就注定人類通向 AGI 的這條路是不夠純粹的,會充滿衝突、利益爭奪與權力鬥爭。但是,這才是人性啊。很多悲觀論調認為,作為如此逐利、貪婪、矛盾的人類,我們訓練出的人工智慧,怎麽能保證其純粹性呢?而在跟一個專業人士聊天時,他提醒我,目前大家看到的 OpenAI 版本是經過了好幾個月的「閹割」,也就是雇傭了非常多人類審核員去剔除掉那些有害的、暴力的、有侵略性的語言參數,而未閹割版本的 GPT 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怪獸,OpenAI 在守著這個怪獸不會將它放出來,Sam 就像之前描述的那隻巨角貓頭鷹,在黑暗中為我們放哨。可是我們能相信 Sam,能相信 OpenAI 嗎?

Sam 和馬斯克等人一開始不相信 Google 所以創造了 OpenAI,而如今,馬斯克和 Sam 也互相不相信了。他們都覺得,自己才是能守住怪獸的人。

在結尾,我們再回到 Sam 和一眾大佬們剛創立 OpenAI 的這一天。《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文章描述到說:Sam 在 OpenAI 位於舊金山的新辦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會議室的牆上,寫下有著「核動力海軍之父」Hyman Rickover 說過的一句名言。

這句話是:「生命的偉大目的不是知識,而是行動。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表現得似乎世界的命運取決於我們,我們必須為未來而活,而不是為了自己的舒適或成功。」 

illustration
圖源:矽谷 101

目前為止,Sam 似乎是在這麽做的,雖然他的商業化路徑和在早期就將 ChatGPT 推向大眾招致了很多罵名。但仍然要強調的是,Sam 只是前方制定策略的人,但我們不要忘了,OpenAI 的成功還是要歸功於一種頂級科學家們,這包括放棄高薪出來加入 OpenAI 的這群人,還有 ChatGPT 所用到 Google 開源的 Tranformer 模型範本和 RLHF 基於人類回饋的強化學習方式背後的論文作者和研究科學家,以及再往前追溯,不放棄「神經網路」路徑、堅持了幾十年的的三名老科學家。科技的進步離不開這些最前沿的頭腦和最純粹的信念。

在這裡故事中,有很多衝突,抉擇和權力鬥爭,但同時,也有真誠的理想主義。而 OpenAI 崛起的複雜故事,其實也就是人性的故事。擁有這樣複雜人性的我們,能造出一個什麽樣的 AGI 呢?我們拭目以待。

加 密 知 識  +
ChatGPT是什麼?

ChatGPT 聊天機器人由 OpenAI 開發,改自 GPT-3.5 模型、吸收大量社群文章資料,在微軟 Azure AI 平台中訓練,可以深度學習並產生與人類書寫、說話相似的語言。如果想使用 ChatGPT,只要前往 OpenAI ChatGPT 官網,點擊「Try ChatGPT」後註冊帳號,就能免費使用,也支持大部分中文應答。

爆紅機器人ChatGPT太神!秒答「炒幣虧錢問題」、幣圈設想3應用

最新評論
thumbnail
refresh
換一換
empty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

seperate
image

0

notify

提醒

目前該帳號綁定在OOO帳號上,您確定進行轉移嗎?

background
thumbnail

@
change
基本設定

公開暱稱

市民頭像

公開用戶頭像

視覺封面

專屬形象封面

手機驗證

未綁定

電子報管理

電子報訂閱&取消

停用您的帳戶

停用與刪除帳戶
wallet
社群綁定
wallet
綁定錢包
list
白名單登記項目
logout
登出

手機驗證

通過驗證後可享有更完整的功能

您尚未驗證手機號碼
+886
    請選擇國家及地區
  • Taiwan(台灣) +886
  • Hong Kong(香港) +852
  • Macao(澳門) +853
  • Japan(日本) +81
  • Korea(韓國) +82
  • United States(美國) +1
  • Canada(加拿大) +1
  • United Kingdom(英國) +44
  • Afghanistan(阿富汗) +93
  • Argentina(阿根廷) +54
  • Austria(奧地利) +43
  • Australia(澳大利亞) +61
  • Bahrain(巴林) +973
  • Bengal(孟加拉) +880
  • Belgium(比利時) +32
  • Bhutan(不丹) +975
  • Bolivia(玻利維亞) +591
  • Brazil(巴西) +55
  • Cambodia(柬埔寨) +855
  • Cameroon(喀麥隆) +237
  • China(中國) +86
  • Anguilla(安圭拉) +1264
  • Antigua(安地瓜) +1268
  • Aruba(阿魯巴) +297
  • Bermuda(百慕達) +1441
  • Dominican(多明尼加) +1767
  • Grenada(格瑞那達) +1473
  • Saint Lucia(聖盧西亞) +1758
  • Colombia(哥倫比亞) +57
  • the republic of Congo(剛果共和國) +243
  • Switzerland(瑞士) +41
  • Germany(德國) +49
  • Denmark(丹麥) +45
  • Egypt(埃及) +20
  • Spain(西班牙) +34
  • El Salvador(薩爾瓦多) +503
  • Finland(芬蘭) +358
  • Fiji(斐濟) +679
  • France(法國) +33
  • Georgia(喬治亞) +995
  • Ghana(迦納) +233
  • Greece(希臘) +30
  • Guatemala(瓜地馬拉) +502
  • Guyana(蓋亞那) +967
  • Haiti(海地) +509
  • Honduras(宏都拉斯) +504
  • India(印度) +91
  • Iceland(冰島) +354
  • Indonesia(印尼) +62
  • Iraq(伊拉克) +964
  • Ireland(愛爾蘭) +353
  • Italy(義大利) +39
  • Jamaica(牙買加) +1876
  • Jordan(約旦) +962
  • Kazakhstan(哈薩克) +7
  • Kenya(肯亞) +254
  • Kuwait(科威特) +965
  • Luxembourg(盧森堡) +352
  • Macedonia(馬其頓) +389
  • Madagascar(馬達加斯加) +261
  • Malaysia(馬來西亞) +60
  • Maldives(馬爾地夫) +960
  • Mexico(墨西哥) +52
  • Morocco(摩洛哥) +212
  • Norway(挪威) +47
  • Noruu(諾魯) +674
  • New Zealand(紐西蘭) +64
  • Nicaragua(尼加拉瓜) +505
  • Nigeria(奈及利亞) +234
  • Pakistan(巴基斯坦) +92
  • Panama(巴拿馬) +507
  • Papua New Guinea(巴布亞紐幾內亞) +675
  • Portugal(葡萄牙) +351
  • Paraguay(巴拉圭) +595
  • Romania(羅馬尼亞) +40
  • Russia(俄羅斯) +7
  • Rwanda(盧旺達) +250
  • Saudi Arabia(沙烏地阿拉伯) +966
  • Syria(敘利亞) +381
  • Seychelles(塞席爾) +248
  • Sri Lanka(斯里蘭卡) +94
  • Singapore(新加坡) +65
  • Sudan(蘇丹) +249
  • Sweden(瑞典) +46
  • Thailand(泰國) +66
  • Tonga Islands(湯加群島) +676
  • Turkey(土耳其) +90
  • Uganda(烏干達) +256
  • Ukraine(烏克蘭) +380
  • United Arab Emirates(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971
  • Uruguay(烏拉圭) +598
  • Uzbekistan(烏茲別克) +998
  • Venezuela(委內瑞拉) +58
  • Yemen(葉門) +967

收不到驗證碼?

如果您沒有收到簡訊驗證碼或一次性密碼(OTP),請先參考以下排除方式:

  • 請確認目前手機訊號強度;簡訊傳送當下,若所在位置訊號不佳可能造成傳送失敗。
  • 請確認是否於手機中有安裝:廣告阻擋/網路安全軟體,驗證簡訊可能遭APP阻擋。
  • 手機的簡訊容量是否已達上限,因各手機型號設定限制不同,若近期未收到任何簡訊訊息,可能已達容量上限,請刪除部分訊息後重新再試。
  • 是否有向手機門號電信業者,申請開啟[阻擋企業簡訊廣告]之功能,若有請聯繫您的電信商關閉後,再重新開機嘗試驗證動作。
  • 確認預設之接收簡訊APP是否有異常,部分APP因軟體更新問題可能須重新設定,此問題因手機品牌設定不同而有差異。
  • 若短時間內有重覆操作多次驗證動作,建議請稍待一段時間後再試,避免系統判定連續發送異常。
  • 將手機關機,取出並重新插入您的 SIM卡,重新開機後,再次申請重新寄送驗​​證碼。
  • 請檢查您的檔案以確保您輸入正確的手機號碼綁定於您的加密帳號。

若還是無法收到驗證碼,歡迎聯繫我們為您提供幫助

市民頭像

點擊下方圖片更換用戶頭像

edit
修改頭像
thumbnail

視覺封面

點擊下方圖片上傳屬於你的專屬封面(僅自己可見)

edit
上傳封面圖片
background

公開暱稱

取一個專屬於你的暱稱吧!

無法使用的暱稱

第三方帳號管理

綁定後可使用第三方帳號登入

社群綁定

綁定後可變更

確定解除此社群綁定?

提醒您,解除綁定後將會影響部分功能

興趣偏好

告訴我們你想知道些什麼(可複選)

是否變更綁定ETH錢包?

eth_b

提醒您,若變更為新的錢包,我們不會保留目前錢包的所有資訊。

選擇變更的錢包:

eth_b
MetaMask
eth_b
Coinbase
eth_b
walletConnect

你綁定的錢包

提醒您,每次最多可綁定 5 個錢包,若解除綁定,系統將不會保留目前錢包的任何資訊。

請選擇要綁定的錢包?

eth_b
Torus Wallet
ETH
eth_b
MetaMask
ETH
eth_b
Coinbase
ETH
eth_b
walletConnect
ETH
eth_b
Phantom
SOL
eth_b
Glow
SOL

錢包生成中

為自己負責
去中心化錢包是您的資產,也是責任。

是否變更綁定SOL錢包?

eth_b

提醒您,若變更為新的錢包,我們不會保留目前錢包的所有資訊。

選擇變更的錢包:

eth_b
Phantom
eth_b
Glow

驗證失敗

fail

非常抱歉,寄信過程中發生了錯誤,請 聯繫客服。

興趣偏好

告訴我們你想知道些什麼(可複選)

電子報管理

您尚未訂閱電子報

news
Hey,想知道更多幣圈相關的知識內容嗎? 訂閱加密電子報,可以幫助您快速掌握幣圈趨勢。

訂閱成功

感謝您使用 此信箱訂閱加密城市電子報,本站保留調整出刊頻率之權利,其它事項請參閱我們的「隱私權聲明」

手機驗證成功

變更信箱

提醒您,變更電子報收件信箱 不會改變您的帳號綁定信箱

電子報管理

感謝您使用 此信箱訂閱加密城市電子報

確定放棄訂閱電子報嗎?

news
我們還有很多很棒的內容想分享給你...

真的決定要走了嗎?

已解除電子報訂閱

對於您的離開,我們感到很遺憾,加密城市會繼續努力,希望未來能再為您提供服務

帳號註冊

使用 Email 完成帳號註冊

提醒您,信箱註冊後無法變更

停用您的帳戶

這意味著您的資料將不再顯示在加密城市中,也將無法繼續參與白單市集的抽獎活動。

thumbnail
@undefined

如果您停用加密城市帳戶,可以在30天內還原,但如果30天內未登入,帳戶和個人資料將永久刪除。

若您有需要,歡迎隨時聯繫我們以獲得支援和協助。我們重視您的隱私和資料安全。

search

通知訊息

icon

APP Download

加密城市:最全面的區塊鏈資訊平台

icon_qrcode
iconicon
icon

我的登記項目一覽

img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