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開闢區塊鏈新未來?淺談 Layer 3 可行性
【觀點】開闢區塊鏈新未來?淺談 Layer 3 可行性
Layer 3 技術將會為整個區塊鏈開闢出一個全新的空間嗎?它的可能性有哪些?更適合什麼應用?往下了解!
我對於 Layer 3 的一些想法,是受到特定應用鏈(application-specific blockchains)的啟發而產生的,例如 dydx。

有很多的 dApps(不管是現存的,還是未來的)它們需要的是一條區塊鏈,而不是一個合約。(例如100% 鏈上游戲 Dark Forest 以及 Topology)
譯者註:Dark Forest 是一款基於零知識證明技術 ZK-SNARKS 構建的去中心化實時戰略(RTS)遊戲;Topology 作為 StarkNet 生態項目,致力於為鏈上游戲、NFT 和去中心化創新協議構建 Fountain 引擎。關於應用鏈,可以在《應用鏈的機遇和風險》這篇文章了解更多,歡迎閱讀。
1. dApp 的選擇
一個 dApp 想要成為一條區塊鏈,可以有以下幾種選項:
1、你可以選擇開發一個 Rollup(ZK Rollups 或者 Optimistic Rollups)
優勢是你可以繼承以太坊的生態(用戶),還有它的安全性,但是對於一個 dApp 團隊來說,Rollup 的開發費用顯然過高。
2、你可以選擇 Cosmos、Polkadot 或者是 Avalanche
開發的費用會更低(例如 dydx 就選擇了 Cosmos),但是你將失去以太坊的生態(用戶),以及安全性。
我們做一個最壞的假設,你選擇自己開發一個 Layer 1 區塊鏈,儘管費用很高(因為你需要設計自己的去中心化機制,在不犧牲效率的前提下保證一個充足的節點數量),但是卻能擁有最高的主權。
讓我們來對比一下三種情況:
- 難度/費用:Alt-L1 > Rollup > Cosmos
- 安全性:Rollup > Cosmos > Alt-L1
- 生態/用戶:Rollup > Cosmos > Alt-L1
- 主權:Alt-L1 > Cosmos > Rollup
譯者註:這裡的 Alt-L1 是指替代 Layer 1,即那些想要成為「以太坊殺手」的公鏈,如 Solana, Avalanche。
2. Layer 3 的可能性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情形:作為一個 dApp,我現在希望繼承以太坊的生態(用戶),以及它的安全性,但是同時我又不想只做一個合約,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不會選擇 Cosmos 或者 Polkadot,我也不會選擇 Alt-L1,那我只能選擇 Rollups 了。
但是開發一個 L2 rollup 又非常貴,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腦袋裡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利用 L3 SDK 開發一個應用專用的 Rollup(application-specific rollup),即 Layer 3。
說明:這裡討論的 Layer 2 以及 Layer 3 的SDKs 主要是基於 ZK Rollups,而不是 Optimistic Rollups。因為 Optimistic Rollups 的欺詐驗證,存在一個 7 天的存取等待期限,這提高了技術上的複雜性。
我認為 Layer 2 適合通用拓展,而 Layer 3 則更適合那些特定用途的應用。
以太坊的創始人 Vitalik 最近也寫了一篇文章,來探討 Layer 3 存在的意義。
文章提到了 Starkware 的「分形擴容(Fractal Scaling)」概念,Vitalik 同樣也認為 Layer 3 存在以下三種類型是合理的:
- 自定義功能。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加入一些隱私需求;
- 特定用途的應用(自定義拓展性)。例如非EVM 處理邏輯(一些完全放在鏈上的遊戲),以及特定數據的壓縮優化等;
- 不同的安全假設(自定義安全性)。舉個例子,Validium(弱信任拓展)使用了zk-proof,但是數據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卻不在鏈上。這樣做雖然失去了一些安全性,但是卻可以達到更高的TPS(9000 TPS)。
譯者註:Validium 和 Rollups、側鏈這些一樣,都是以太坊擴展性解決方案的一種。和 ZK Rollups 將數據可用性放在鏈上不同,Validium 將其放在鏈下,以實現相當高的交易吞吐量,Immutable X 就是採用的 Validium 模式。
3. 總結
無論如何,我自己是一直在思考 Layer 3 的可行性的,因為有太多的 dApps 更適合成為一條鏈,而不僅僅是一個智能合約。
所以 Layer 3 技術很有可能會為以太坊或者說是區塊鏈,開闢一個新的空間,就像 Rollups 技術那樣。但是目前還有很多的技術細節需要去解決,這還需要時間。
例如,我們有了 Layer 2,是否還真的需要 Layer 3?如何去設計 Layer 3 的機制呢?(證明者、數據可用性、定序器等等),以及最後如何設計一個超級易用的 Layer 3 SDK ?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律動 Blockbeats》
- 原文標題:《Some thoughts on Layer 3》
- 原文作者:LuozhuZhang
- 原文編譯:Crush,Biteye
最新評論
還沒有評論,發表第一個評論吧